天天看点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作者:路过你头顶的风

1938年3月12日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并且国内主体民族与德国一样都是日耳曼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就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边境小镇布劳瑙,在他的高压协迫下,奥地利举行了全民公投,最终99%的投票者赞成德奥合并,德国因此实力大增;

英法的“绥靖政策”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晤,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法拉第与德国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同意将整个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版图,以求换取和平,同时英德双方还签署了“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英国首相张伯伦对于这一宣言的签署十分满意,回到伦敦后的他得意的向前来接机的英国民众挥舞着手中那张签有希特勒名字的宣言,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睡觉,去你们的床上安心的睡觉吧!”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签署完《慕尼黑协议》后回到伦敦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英法“绥靖政策”的实行,一方面,是由于一战刚刚结束20年,各参战国损失惨重,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并且刚从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不愿再爆发战争。另一方面,随着苏联的崛起,受意识形态不同的影响,英法两国更担心苏联“红色革命”对欧洲造成的威胁,因此以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为筹码,与德国交易,企图“祸水东引”,然而《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不仅大大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气势(协议签署后不久,德军就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也使斯大林不再谋求与英法两国的关系,促成了一年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挥镰计划

1939年德军在占领波兰后,最高统帅部制定了一份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并取代号为“黄色方案”,然而1940年1月一名德军总参谋部的军官由于座机迷航而迫降于比利时境内,该计划也因此落入了英法手中,德军A集团军参谋长曼施坦因认为计划已经泄漏,失去了战略突然性,于是他向希特勒建议变更作战计划,以被视为装甲车无法通过的、崎岖且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作为主要突击方向,尽管该计划遭到了一批德军高级将领的反对,但是却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并取名为“挥镰计划”;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二战德军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施坦因

英法两国虽然在德军进攻波兰的两天后就对德宣战,但是却是宣而不战,因为他们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一定会进攻苏联,因此英法联军只是屯兵于法国东部的边境地区,并没有主动进攻,按照英法两国的战争设想,39万余人的英国远征军与部分法国军队驻守于法比边境,一旦德军向西进攻,就强行开进比利时阻击德军,谋求在比利时境内与德军决战,至于德法边境的防御,就全部寄托于“马奇诺防线”上,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则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能够避免卷入战争;

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御德国入侵而在双方边境地区修建的一条堡垒防线,1928年开始施工,以时任法国陆军部长的马奇诺命名,至1936年基本建成,从北至南全长约390公里,共构筑了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5800个,地面建筑主要是机枪工事与火炮工事,由厚度达3.5米的钢筋混凝土或300毫米的装甲所构建,十分坚固,工事外设置了地雷场、防坦克桩、防坦克壕以及木桩铁丝网、通电铁丝网,部分重要地段还修建了多层的地下工事,配置有指挥所、弹药库、医院、发电站等,地道内四通八达,一些较大的工事中甚至还修建了有轨电车通道;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不过由于比利时政府的反对,且阿登地区的地势地貌并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因此法国没有在法比边界修筑防线,最终被德军所利用,成为了“挥镰计划”中的关键突破口。

闪击西欧

1940年4月德军占领了丹麦与挪威,5月10日德军集结136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步兵师),3000多辆坦克以及4500余架飞机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开始向西欧各国发起进攻,德国空军首先突袭了荷、比、卢、法四国的机场和重要军事据点,在德军强大的攻势面前,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等小国完全无力招架,开战数小时后卢森堡就宣布投降,五天后荷兰宣布投降,在接到比利时政府要求援助的请求后,英法联军随即开赴比利时境内构筑防御工事,然而德军B集团军群的进攻只是佯攻,目的正是为了诱使英法联军出动,真正的进攻主力是A集团军群,在成功穿越过了阿登山区后,5月13日古德里安指挥第19装甲军强渡默兹河,在德国空军的狂轰乱炸下,法军防线迅速土崩瓦解,仅用一天时间德军就攻占了色当,随后并没有等后续步兵部队跟进,古德里安就率领第1和第10装甲师直趋法国北部;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二战德军三大名将之一的古德里安(“闪击战”的创始人)

当得知德军真正的战略企图后英法联军大惊失措,于是放弃阻击计划,一路向佛兰德地区后撤,但是此时的德军装甲部队早已经犹入无人之境般,驰骋于法国北部的广袤平原之上,5月22日古德里安率部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从而截断了英法联军的退路,至此开战仅仅十几天,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就以快速且出其不意的攻势将40多万英法联军包围在了敦刻尔克地区;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进攻法国的“镰刀收割计划”

就在德军步步紧逼的关键时刻,在空军元帅戈林的极力劝说下,5月24日希特勒向古德里安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这一命令被后世很多历史军事学家认为是希特勒在二战期间的第一个愚蠢决定。实际上该命令并非是完全错误的。首先,敦刻尔克地区地势低洼,遍地的沼泽不利于装甲部队前进,其次,由于古德里安率领的德军精锐装甲军团推进速度过快,后勤补给以及步兵跟进不上,并且英军曾在22日的反击中重创了德军,因此A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斯泰特元帅认为继续进攻很可能对装甲部队造成更大的损耗,影响接下来对法国南部的作战,他向希特勒建议装甲部队应当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前进,以等候更多的步兵接应,同时,戈林元帅也保证空军完全可以承担消灭英法军队的任务。综合考虑下,希特勒最终接受了这项建议,命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的古德里安停止前进,由B集团军群和空军负责消灭包围圈中的联军部队;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装甲部队

英法联军利用这一难得的喘息之机,迅速在敦刻尔克外围构筑了防御阵地,虽然5月27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为阻止联军撤退而恢复了攻势,但始终没能突破防线。另一方向,随着比利时军队的投降,英法联军失去了一道保护屏障,为此英军命令蒙哥马利的第3步兵师前往阻击德军,在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英军部队机动巧妙的跳出了德军的合围,并构筑了坚固的防线,成功的迟滞了德军的进攻,为大部队的撤离赢得了更多时间,蒙哥马利也凭借出色的军事才干开始在英国军界崭露头角,回国后便升任第2军军长,此后一跃成为英国在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将领;

敦刻尔克大撤退

早于1940年5月19日英国方面见欧洲大陆的失败已成定局,为避免远征军被德军围歼,制定了一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撤退方案,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接应部队撤回英国本土,5月23日加莱被德军占领,四天之后布伦被攻占,原本准备使用的三个港口只剩下了敦刻尔克一个;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外围的防线

5月26日下午十八时,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当晚,以后勤部队为主的首批1312人就顺利撤回到了英国,由于撤退行动一旦开始,就不再有机密可言,加之形势紧急,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地区和泰晤士河征用船只,并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英国民众十分清楚撤离远征军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所以积极响应号召,一时间驳船、货船、拖船、渔船、客轮、汽艇甚至私人游艇纷纷出海,据统计先后有861艘各类船只加入救援行动,包括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荷兰以及比利时等盟国船只,主要从英国南部的希尔内斯、马加特、多佛尔、纽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六个港口出发,穿越英吉利海峡,驶往敦刻尔克,英国皇家海军也抽调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以及26艘其他舰艇参与救援;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泰晤士河上被拖船拖去参与救援的小船

5月27日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和第3航空队对敦刻尔克港区与海滩展开了猛烈的轰炸,共投下了1.5万枚高爆弹和3万多枚燃烧弹,敦刻尔克港口损毁严重。英国皇家空军先后派出了200架次的战斗机进行登船掩护,给予了德军沉重的打击,以损失11架战机为代价,击落德机23架。撤退第一天,尽管英国海空军竭尽全力,但是因为缺乏用来摆渡的小型船只,所以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有7669人安全返回国内;

5月28日上午由于大雾弥漫,能见度太差,德国空军没能继续展开轰炸,英军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速撤离,以50人为一组,每组在1名军官和1名水手的带领下从海滩下海,先登上不远处的小船,再乘小船摆渡到距离海岸比较远的大船上。当天下午,德军开始对敦刻尔克海滩进行扰乱性空袭,不过大多数炮弹都落到了海里或空旷地带,即便是少数落到海滩上的炸弹,也没能给英法联军造成伤害,因为柔软的沙滩吸收了爆炸所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随着民船的陆续到达,撤退行动进展迅速,当天共有17804人成功撤离,比第一天多了一万多人;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撤离中的英法联军官兵

5月29日撤退行动进行至第三天,英军开始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快登船速度,甚至将卡车一辆接一辆的沉入海中,用来做延伸出去的栈桥,下午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动,针对大型渡船展开集中轰炸,共击沉了包括3艘驱逐舰在内的各类船只21艘,重创7艘驱逐舰,迫使拉姆齐将参与救援的8艘最先进的驱逐舰调回,以避免皇家海军遭受更大损失,影响以后抗击德军入侵英国本土的作战。随着德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敦刻尔克外围的防御愈发艰难,英法联军所能控制的区域也越来越小,但是当天由于有更多民船的加入,撤退速度也大大的提升,全天共撤离了47310人;

5月30日大雾依旧笼罩着整个海滩,同时一向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一反常态的风平浪静,从而使大批的小型船只和内河船只也能加入到行动中来,全天共有53822人安全撤离,其中一多半是法国士兵。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载有远征军的救援船驶回英国

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将部队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当天德国空军再一次大举出动,英国皇家空军也从本土起飞进行掩护作战。同时,德军地面部队向英法联军的阻击阵地发起了异常猛烈的进攻,双方激战一整天,担负后卫任务的英法联军官兵顽强抵抗,力保阵地不失,为大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英军上尉欧文·安德鲁还因为在作战中表现英勇而荣获了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是英国在本次行动中颁发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为的勋章。全天共安全撤离了68014人,是整个“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中撤离人数最多的一天;

6月1日是英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没有了大雾天气作为掩护,德国空军全部出动,英国皇家空军也是倾巢而出,双方在敦刻尔克上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英军虽然最终成功撤走了64429人,并击落德国战机23架,但有31艘救援船被击沉,其中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斯图卡轰炸机

6月2日面对德国空军的巨大威胁,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保存足够的空中力量应对以后的作战,英军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当晚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26256人安全登船撤离,翌日晚,亚历山大带领参谋人员以及法军官兵共计26175人撤回至英国;

6月4日上午德军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冲入敦刻尔克城区,担负后卫任务的约4万法国军队来不及撤离,悉数被俘,当天下午十四时,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正式结束;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抵达英国的法国海军陆战队士兵

敦刻尔克大撤退共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6月3日三个晚上和5月27日至6月1日六个全天),共计撤离官兵33.8万余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军约3.3万人,此外还有2.8万余人阵亡,4万余人被俘;

由于形势紧急,为加快撤离速度,英法联军丢弃了全部重武器,所有官兵仅携带了随身步枪以及数百挺机枪登船,共有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700辆坦克、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2.1万挺机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最终被遗弃在海滩上,而英国皇家空军为了掩护此次撤退行动,总共出动战斗机2739架次,损失飞机106架。行动结束后,整个英伦三岛只剩下了500门火炮、200辆坦克、700多架战斗机以及500多架轰炸机;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被遗弃在海滩上的装备

尽管英军在撤退中损失惨重,但是一大批具有丰富战争经验的官兵得以保留下来,对于坚定英国继续战争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也都成为了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行动结束后向议会报告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二战全记录之欧洲西线战场“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国首相丘吉尔

PS: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