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静 || 中秋的味道

作者:曹锦军围炉工作室

“金樽醉月伴花眠,花好月圆不夜天”应是中秋佳节最美的写意吧。然,寒意渐浓的秋风中,一轮高悬于夜空的朦胧圆月却勾起了缕缕思亲愁绪。

日前,去超市置办给祖父祖母送节的礼品,货柜上摆满了各种款式的月饼礼盒,可谓琳琅满目,挑选的人亦络绎不绝,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穿梭其间,眼花缭乱,仿佛整个超市都浸染在浓郁的月饼香气里!为了融入节日的氛围,我最终选择了一款价格稍贵,口味稍多的,毕竟中秋一年就一次,过的就是心情和气氛!

孙静 || 中秋的味道

说到中秋,与往年别无二致,和姐姐一家奔赴祖父祖母家吃一顿团圆饭。回想起来,成家已是第7个年头,中秋从来没有给父母送过节,因为他们一直在外地务工。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姊妹几个总要打电话送去节日的祝福和生活的问候,最后会快递去他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味道——麻鼓。父亲常言外地再高档再名贵的月饼也没有家乡十几块钱一个的麻鼓好吃,忙完手头活,掰一小块麻鼓就着一杯白酒下肚,比啥都香!

麻鼓,那绝对是中秋的标志,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更是不能褪色的记忆。记得儿时的中秋节,没有见过花里胡哨的月饼,能有精致的、独立的包装袋的麻鼓拿回家已是破费。更多的是简易包装,里面一张白色地印着红色喜庆图案的油纸裹着一个直径大概20厘米的麻鼓。吃过晚饭,父亲母亲带着我们围坐在桌子旁,父亲拿来麻鼓,母亲小心翼翼地递过来菜刀,父亲拆开包装袋,打开油纸,一个圆圆的麻鼓现出了真身:边是白的,煎得橙黄的大圆面上嵌着粒粒饱满的白芝麻,一会的功夫,满屋都是芝麻的香味,以及从麻鼓里迫不及待渗出来的麻鼓馅儿的独特香味。父亲拿着刀对麻鼓进行了平均分割,一会麻鼓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呈现在眼前。嘴馋的我们,猴急地拿起一个个小扇形咬起来,里面的馅儿是黑色的,有黑芝麻,有冰糖,有橘子皮,入口软糯醇香,咽下去依旧口齿留香。月光下,我们边吃边聊天,时而幻想嫦娥奔月,时而想象吴刚砍桂,父亲母亲在一旁会心地笑了,还会给我们普及中秋月圆的知识,甚至会考我们关于月亮的古诗句……那一幕幕一直记忆犹新!

曾几何时,遗憾麻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还有生产麻鼓的老店尚存,很欣喜,父母的惦念还在,儿时的记忆还可再续。为了父母在佳节当天吃上麻鼓,我购置了5个麻鼓,立马快递发给父母。电话那头父母责备我快递费快比麻鼓贵了,我反驳:“能在节日当天吃上家乡的味道,就是无价的,其他的无所谓。”父母只好作罢。想着父母在异地忙碌时能吃上我邮递去的麻鼓,心里乐滋滋的,似乎父母吃麻鼓的轻松愉悦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中秋的味道,是月下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中秋的味道,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祝福;中秋的味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萦萦夙语。中秋的味道,于我、于家人更是麻鼓的味道,还有那麻鼓演绎的一连串的记忆。

作者:孙静 濯港镇小学教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