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157年—215年),字幼台,是孙坚的三弟。孙钟生有三子,长子孙羌,次子孙坚,三子孙静。孙坚举事时,孙静集合乡里及宗室共五六百人为孙坚做后方保障,众人都纷纷前来归附。

孙坚去世后,孙策攻破刘繇平定诸县,紧接着进攻会稽郡。孙策派人来请孙静,孙静带着家属和孙策在钱塘会合。这时会稽郡太守王朗在固陵抵御孙策,孙策进行多次水战,都不能攻克。孙静对孙策说:“王朗凭借坚固的城防进行守卫,一时半会不能攻克。查渎离这儿以南数十里处,是通往会稽的交通要道。我们可以先占据那里,然后再回头攻打固陵,这就是所谓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率军队作为前队,两下夹击,肯定能够击破。”孙策说:“好计好计。”
孙策假传军令说:“近日大雨导致饮用水很混浊,士兵中有很多腹痛的,命令赶紧准备瓦缸数百口澄清饮水。”到了傍晚,点燃起很多火把诳哄王朗,同时悄悄分出一支军队连夜奔袭查渎道口,进攻高迁屯。王朗大吃一惊,急忙派原丹杨太守周昕等人领兵前去迎战。孙策率军斩杀周昕等人,一战平定了会稽。孙表拜孙静为奋武校尉,想要委以重任,但孙静贪恋故土宗族,不愿意做官,请求留下来镇守,孙策马上答应。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后,升任孙静为昭义中郎将,他最后在家中去世。孙静生有五子,名叫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孙暠生有三子,名叫孙绰、孙超、孙恭。孙超担任偏将军。孙恭生下孙峻,孙绰生下孙綝,都是后来的吴国权臣。
杜琼为人沉默寡言,平时闭门在家研究经学,不掺合世间杂事,蒋琬、费祎等人都很器重他。杜琼虽然学问造诣很深,但当时人并没有听说过他对天文有独特的见解和说法,只有大儒谯周经常询问他对天文的看法。杜琼回答:“想要彻底搞明白这些十分困难,应该亲身去观察天文现象,认识其特点,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只有历经辛苦、不分昼夜观察,才能知道其中奥妙。但我却担心自己的预言泄露天机,还不如不知道的好,所以就不再观察天象了。”
谯周接着问杜琼:“以前周徵君认为‘当涂高者’是魏国,他这样认为的根据是什么?”杜琼回答:“魏只是观阙的名字,正对着道路而显得高耸,圣人们只是取其相类同而进行论说。”杜琼反问谯周:“还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谯周回答说:“我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杜琼说:“古时候人们称呼官职都不称为‘曹’。但从汉代开始,都把官职称作曹,把低级官员称作‘属曹’,把吏卒称为‘侍曹’,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在十六岁那年,他和父亲一起坐船到钱塘,正好碰到海贼胡玉等人抢劫了商人财物,想要登岸分赃。周围的行旅之人都赶紧停住,船只不敢靠进。孙坚对他父亲说:“这伙贼人确实可恨,我要前去捉拿他们。”他父亲说:“咱们人单势孤,还是躲得远远的为妙。”孙坚不听,提刀上岸,大声吆喝指挥,好像有很多官兵要包围过来的样子。贼人看到后,以为大队官兵来到,慌忙扔掉财物四散逃走。孙坚随后追赶,砍下一名贼人的首级后返回,他父亲大惊失色。从此孙坚名扬天下,官府征召他任代理校尉。
172年,会稽郡贼人许昌在句章县造反,自称为阳明皇帝,和他的几个儿子煽动多县叛乱,响应的有好几万人。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乡勇一千多人,配合州郡合力剿灭。会稽郡刺史臧旻上表奏明孙坚之功,诏书任命孙坚为盐渎丞,几年后升任盱眙县丞、下邳县丞。
汝南和颍川黄巾军战败后,退到宛城坚守。孙坚独当一面,率先登城,众军兵蜂拥而入,大破宛城。朱儁向朝廷写表章奏报,朝廷拜孙坚为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等人在凉州作乱,中郎将董卓征讨无功而返。186年,朝廷派司空张温代行车骑将军职务,征讨边章等人。张温表奏孙坚任参军事,屯驻长安。张温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很久才来见张温。张温责备董卓时,董卓满嘴的不服气。这时孙坚在坐,他向前低声对张温说:“董卓不害怕有罪而口出狂言,应当按照不及时迎接圣旨这一罪名以军法从事。”张温说:“董卓在陇蜀间很有威名,现在如果杀掉他,那么西进就没有依靠了。”孙坚说:“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依赖什么董卓?我现在听董卓说话,他根本不会听您指挥。
250年,杜琼在八十多岁时去世,陈寿评价他为“诸生之纯”。他著有《韩诗章句》十多万字,但却不传授给下一代,所以没有学业继承人。谯周后来根据杜琼的话,触类旁通加以发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蜀国灭亡后,人们都认为谯周的预言十分准确。谯周说:“这虽然是我自己的推论发现,但是有所遵循。这都是发挥杜琼的言论,我自己完全没有什么高深、奇特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