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157年—215年),字幼台,是孫堅的三弟。孫鐘生有三子,長子孫羌,次子孫堅,三子孫靜。孫堅舉事時,孫靜集合鄉裡及宗室共五六百人為孫堅做後方保障,衆人都紛紛前來歸附。

孫堅去世後,孫策攻破劉繇平定諸縣,緊接着進攻會稽郡。孫策派人來請孫靜,孫靜帶着家屬和孫策在錢塘會合。這時會稽郡太守王朗在固陵抵禦孫策,孫策進行多次水戰,都不能攻克。孫靜對孫策說:“王朗憑借堅固的城防進行守衛,一時半會不能攻克。查渎離這兒以南數十裡處,是通往會稽的交通要道。我們可以先占據那裡,然後再回頭攻打固陵,這就是所謂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我率軍隊作為前隊,兩下夾擊,肯定能夠擊破。”孫策說:“好計好計。”
孫策假傳軍令說:“近日大雨導緻飲用水很混濁,士兵中有很多腹痛的,指令趕緊準備瓦缸數百口澄清飲水。”到了傍晚,點燃起很多火把诳哄王朗,同時悄悄分出一支軍隊連夜奔襲查渎道口,進攻高遷屯。王朗大吃一驚,急忙派原丹楊太守周昕等人領兵前去迎戰。孫策率軍斬殺周昕等人,一戰平定了會稽。孫表拜孫靜為奮武校尉,想要委以重任,但孫靜貪戀故土宗族,不願意做官,請求留下來鎮守,孫策馬上答應。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後,升任孫靜為昭義中郎将,他最後在家中去世。孫靜生有五子,名叫孫暠、孫瑜、孫皎、孫奂、孫謙。孫暠生有三子,名叫孫綽、孫超、孫恭。孫超擔任偏将軍。孫恭生下孫峻,孫綽生下孫綝,都是後來的吳國權臣。
杜瓊為人沉默寡言,平時閉門在家研究經學,不摻合世間雜事,蔣琬、費祎等人都很器重他。杜瓊雖然學問造詣很深,但當時人并沒有聽說過他對天文有獨特的見解和說法,隻有大儒谯周經常詢問他對天文的看法。杜瓊回答:“想要徹底搞明白這些十分困難,應該親身去觀察天文現象,認識其特點,不能輕易相信他人。隻有曆經辛苦、不分晝夜觀察,才能知道其中奧妙。但我卻擔心自己的預言洩露天機,還不如不知道的好,是以就不再觀察天象了。”
谯周接着問杜瓊:“以前周徵君認為‘當塗高者’是魏國,他這樣認為的根據是什麼?”杜瓊回答:“魏隻是觀阙的名字,正對着道路而顯得高聳,聖人們隻是取其相類同而進行論說。”杜瓊反問谯周:“還難道還有什麼疑問嗎?”谯周回答說:“我不能正确了解其中的含義。”杜瓊說:“古時候人們稱呼官職都不稱為‘曹’。但從漢代開始,都把官職稱作曹,把低級官員稱作‘屬曹’,把吏卒稱為‘侍曹’,這大概就是天意吧。”
在十六歲那年,他和父親一起坐船到錢塘,正好碰到海賊胡玉等人搶劫了商人财物,想要登岸分贓。周圍的行旅之人都趕緊停住,船隻不敢靠進。孫堅對他父親說:“這夥賊人确實可恨,我要前去捉拿他們。”他父親說:“咱們人單勢孤,還是躲得遠遠的為妙。”孫堅不聽,提刀上岸,大聲吆喝指揮,好像有很多官兵要包圍過來的樣子。賊人看到後,以為大隊官兵來到,慌忙扔掉财物四散逃走。孫堅随後追趕,砍下一名賊人的首級後傳回,他父親大驚失色。從此孫堅名揚天下,官府征召他任代理校尉。
172年,會稽郡賊人許昌在句章縣造反,自稱為陽明皇帝,和他的幾個兒子煽動多縣叛亂,響應的有好幾萬人。孫堅以郡司馬的身份召募鄉勇一千多人,配合州郡合力剿滅。會稽郡刺史臧旻上表奏明孫堅之功,诏書任命孫堅為鹽渎丞,幾年後升任盱眙縣丞、下邳縣丞。
汝南和颍川黃巾軍戰敗後,退到宛城堅守。孫堅獨當一面,率先登城,衆軍兵蜂擁而入,大破宛城。朱儁向朝廷寫表章奏報,朝廷拜孫堅為别部司馬。
邊章、韓遂等人在涼州作亂,中郎将董卓征讨無功而返。186年,朝廷派司空張溫代行車騎将軍職務,征讨邊章等人。張溫表奏孫堅任參軍事,屯駐長安。張溫用诏書召見董卓,董卓很久才來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時,董卓滿嘴的不服氣。這時孫堅在坐,他向前低聲對張溫說:“董卓不害怕有罪而口出狂言,應當按照不及時迎接聖旨這一罪名以軍法從事。”張溫說:“董卓在隴蜀間很有威名,現在如果殺掉他,那麼西進就沒有依靠了。”孫堅說:“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依賴什麼董卓?我現在聽董卓說話,他根本不會聽您指揮。
250年,杜瓊在八十多歲時去世,陳壽評價他為“諸生之純”。他著有《韓詩章句》十多萬字,但卻不傳授給下一代,是以沒有學業繼承人。谯周後來根據杜瓊的話,觸類旁通加以發揮,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蜀國滅亡後,人們都認為谯周的預言十分準确。谯周說:“這雖然是我自己的推論發現,但是有所遵循。這都是發揮杜瓊的言論,我自己完全沒有什麼高深、奇特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