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围读96 村上春树《1Q84》1984—1Q84?欲解其中味,不妨先理解背景简单说在前面各家评说最后的最后

作者:文艺择

“不论这个世界结构如何,我大概都将留在这里,青豆想。我们大概都将留在这里。这个世界里恐怕有相应的威胁,会潜伏着危险,充满自有的众多谜团与矛盾。我们今后只怕得走过许多不知通向何方的黑暗道路。但那也不怕。没关系。主动去迎接吧。我决不离开这里去任何地方。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坚持留在这只有一个月亮的世界里。”

书中采取主人公两个视角轮流讲故事的形式揭开了故事的帷幕:

围读96 村上春树《1Q84》1984—1Q84?欲解其中味,不妨先理解背景简单说在前面各家评说最后的最后

<h1 class="pgc-h-arrow-right">简单说在前面</h1>

全书由开始的两条平行线,转为后来的三条线,而至最后合二为一,把一个貌似离奇的故事抽丝剥茧展现于眼前,一个空气蛹贯穿始终,不仅禁锢了作品中的人物,其实也禁锢了普罗大众,但是以书中主人公为代表终究做到了突破进而成就了自我。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记录,也是反思。

这本书是分镜头,但代入感依旧很强。读到书的中期一直在思考村上春树为何要大费笔墨描写一个类现实的世界,最后得知村上春树在著书九年前对宗教极端分子对地铁投毒事件极为震惊,借助此书揭露宗教教团里的种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各家评说</h1>

体会到这些再读后半部分是关于猫城里逻辑难以解答的作者的用意就渐渐理解了,子体作为异化的非自我意识的人的存在,被空气蛹这种乌托邦理念所束缚……也许是像青豆和天吾一样从小在深信并把自己麻醉在乌托邦的家庭中成长,这个故事也许又像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自己的故事,尽管自己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早已摆脱乌托邦的影响和束缚,或者说慢慢地开始理解那类乌托邦现存的价值,总而言之很感谢村上春树先生带给我这场思想亦即“视觉”的盛宴。

先《地下》后《1Q84》,没有纪实文学作品《地下》,就没有《1Q84》。村上认为最可怕的就是由特定的主义、主张造成类似“精神囚笼”那样的东西,奥姆真理教就是个极端的例子。

所以他说自己写小说的理由只有一个: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将光线投在上面。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纠缠和贬损。

(“人一旦卷入原教旨主义,就会失去灵魂柔软的部分,放弃以自身力量感受和思考的努力,而盲目听命于教旨及其原则。因为这样过得轻松,不会困惑,也不会受损。他们把灵魂交给了体制。”)

——个人与体制的对立、相克,是村上最主要的主题。体制不能没有,但体制在很多方面将人变为非人。

“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这堵墙有个名字:体制。

体制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不再受任何人所控,然后它开始杀害我们,及令我们杀害他人——无情地,高效地,系统地……

面对体制,大多数人是默默地忍受,仿佛从没注意过天上有几个月亮;有人要戏谑耍弄一番,小松钻体制的空子让《空气蛹》成了畅销书,参与者生活从此惹上麻烦;反抗者无能为力,只有逃避躲藏——体制力量太大,zf又毫无作为——这样看,待在“体制”内不动声色不置可否,果然也是处世的高标准。

“夜幕刚刚很勉强地撤下。而下一次黑暗,还没有那么快到来”,总会有带着Q的世界不断出现,不能永远逃下去,总怀希望,团结精诚,勇敢面对才是面对体制应该有的态度。

<h1 class="pgc-h-arrow-right">最后的最后</h1>

村上在了解日本宗教文化下写的这篇故事,《空气蛹》就好像是一个宗教的缩影,有xie教的意味,而主人公青豆和天吾深陷在这样的世界,体会了其中的不可思议和不和逻辑之后携手逃离,这是我的理解。

这本书前两部分很吸引人,这就是村上的笔锋吧,从挪威的森林到且听风吟,世界尽头,都是这样,娓娓道来,每个故事都有其中自己的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