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作者:骨朵星番

文 | 77

2013年,演员颜卓灵凭借电影《狂舞派》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

那一年她20岁,对金像、金马这种量级的奖项还没什么概念,金像、金马对她来说,“就是在电视里面出现的典礼”,是会跟家人一起边吃饭边看的节目,“很难想象自己真的跳进去。”

在准备去典礼之前,对于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那儿,颜卓灵完全是想不通的,“很懵。”直到真正踏上颁奖典礼的红毯,她才有了身在何处的实感。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但内地观众对她的印象,不始于金像奖和金马奖,而是电影《寻龙诀》。那个一头紫白相间短发、操着一口奇怪口音的打女洋子,是大多数内地观众认识她的开始。后来,她陆续出演了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六弄咖啡馆》、网剧《原生之罪》等等,还参加过导演选角真人秀《演员请就位》,归于赵薇导演组,逐渐打出名头。

现在,她在悬疑剧《我在香港遇见他》中担纲女主,出演“香港小哪吒”张叉叉。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这位年轻演员,想法随性、自由。她的内心偶尔也会打架,工作上的自己、表演中的自己跟私底下的自己,有时不能互相理解。市场规则、大众喜好和自己的品味如何平衡,她也还在寻找当中。

但有一点是她自始至终坚持的,无论是刚获得提名的20岁时,还是现在。

“我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心。可能世界很难因为你而改变,但也不要忘记内心那些会发光的东西,撑着你走到这里的东西。”

01

《我在香港遇见他》里的张叉叉,是位古灵精怪的房产中介,自称“香港小哪吒”,平日里大大咧咧、不拘小节。

这个角色跟颜卓灵本人很不一样,颜卓灵性格内向,很多时候比较“慢”,张叉叉正相反,她很“快”,很外向。导演巨兴茂对颜卓灵的要求是外放。

“他需要我有一些节奏上或者表达上的调整,会给我一些日本演员的表演来做参考。因为之前我没有看很多的日本的作品,拍了那么久之后再重新看,发现日本有一些演员或者有一些角色类型,会很直白地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外放出来。我觉得当时导演给我的这个建议,其实是非常好的。”

她的想法是,张叉叉这个角色,一定要跟男主李嘉的表征、性格拉开距离。因为李嘉、张叉叉包括男二号时诚,都是有点极端的角色。“李嘉的话,他是挺极端的一个书呆子,很执着、很认真,有点不太会社交。我们中间又有阿诚,他也是其中一个喜剧担当。我们都得有不太一样的表演风格或者性格。”

但是这种外放的表演,在一些观众看来,有些过于夸张了,他们并不能完全习惯这种外放的表演方式。颜卓灵有过观众是否接受的担心,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角色就是角色。而饰演一个跟自己性格不一样的角色,也是演员必须要做的尝试。

“演员跟歌手不一样,歌手可以做自己,但是演员就是演别人的角色。所以至少也得尝试,尝试了之后才可以慢慢的进步。”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在演《我在香港遇见他》之前,颜卓灵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滑板,因为角色需要。她不想“假手假脚”,自己能做的就不用替身,这样观众看来也能自然一些。而且滑板其实也是她角色性格的体现,亲自学习有助于更深入地塑造角色。

除了滑板,她还需要做的准备是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毕竟张叉叉“真的跟我本人很不像的”。她在演的时候,要不断地抛开自己对张叉叉“怎么这么夸张”的想法,把自己代入进去。

颜卓灵自觉自己是体验派,每演完一个角色,都会有些角色特征留在自己身上,张叉叉尤其如此。“她跟我太不一样了,拍完之后我就觉得自己变得活泼好动许多。但因为现在过了很久了,所以她可能残留在我心里很深层的地方。”

剧中揭露她身世的情节,是颜卓灵最接近张叉叉的时刻,拍着拍着,她好像慢慢进入了张叉叉的世界。“我跟我妈的故事其实只有那个单元有交代,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感情就已经很浓了。”

张叉叉坐在九龙塘剧院里,看着大银幕上的爸爸妈妈,泪流满面。就在那时,颜卓灵有了意料不及的感触,好像张叉叉真的从她心里完全跑了出来。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02

想要演戏这件事,在颜卓灵很小的时候就根植在她心里。她在中学时期接触到了舞台剧,从此迷上演戏。

在舞台上,所有的东西都是集中的,有聚光灯,观众不会吵来吵去。大家都很专注在舞台上的表演,整个演出也是按照时间顺下来的。

但是拍戏不同。“拍戏它不是顺序拍的,而且片场会遇到很多困难。观众和镜头看到的场景是贴近真实的,是故事里面的人物处境,但是在演员的视角,你会看到很多很凌乱的机器、灯光、很多工作人员,时间很赶。”

这种跳来跳去的、零碎的工作环境,在颜卓灵看来,对于演戏而言是个挑战。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不知好歹,就想要挑战高难度。”所以她选择往大银幕的方向走。

颜卓灵用她当时能接触到的所有途径,包括拍广告、话剧,一步一步进入这个圈子。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电影《狂舞派》

但她对演戏的着迷、迷恋,是在舞台上找到的,“而且比拍戏或者拍剧时更容易找到那种感觉。”那个时候,包括她刚进电影圈子的时候,表演是自然而然的,她看剧本就会有很多的感受。再到穿上角色的衣服,扮上角色的妆容,走路、说话就会很自然地变成角色。

真正入圈以后,难免有很多事情要兼顾,要宣传,要保持自己的知名度,颜卓灵因而有了很多跟表演不完全相关的、需要在这个行业里面维护的东西,这使她越来越难集中精神。“所以现在,我觉得还是需要找那种自然而然的心态,但就是要很努力才能找回那个感觉。”

“寻找自然而然”是颜卓灵拍戏至今,感受到的自身的明显变化之一。听起来好像是退步,但她有一些读表演的朋友跟她说,这是演员的一条必经之路。再加上近些年她开始拍剧,对于表演也有新的体验。

“拍剧有的时候比起拍电影,在某个角度来说更贴近生活,因为它具有更多的起承转合。就像我们的生活不会只有单一一个事件等着你,很多事件是在你预料不及的时候发生的。拍剧的时候,就好像真的过了另外一种平行生活。”

听起来是很玄妙的、有些难以理解的心路历程,于是在说完后,颜卓灵问道,“你能理解吗?我讲得一坨一坨的。”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她也怀疑过所谓的市场规则,有过“这样子真的好吗”的想法。在她看来,“演戏你就专注地看表演,唱歌你就专注地听歌曲,”但是可能会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影响观众和听众的喜爱,而且大家的品味也都不一样。“现在我就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世界就是这样。”

甚至有时,颜卓灵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颜卓灵有张可爱的脸,但我自己的品味可能不一样,不是很主流的那种。”

她在尽量寻找一个平衡。

03

20岁就获得了金像奖和金马奖的提名,颜卓灵身上或多或少承载着些港迷的希望。

经受这种期待,颜卓灵坦诚自己会有压力,她现在给自己的目标,就是要抛开这种压力。“因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怎么走这条路,以及遇到角色的时候,怎么跟着角色走。”

获得提名之后,颜卓灵对自己没有什么规划,没有很理性地说,“我今年要怎么样,下一年要怎么样,多少岁之前要怎么样,没有。”她只有一颗往前冲的心。

毕竟,演员是一个被动的行业,而她背后又没有足够雄厚的力量支撑,即使想拍什么样的作品,也不可能会有剧组“从天而降”。她只能靠自己努力。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电影《寻龙诀》

很多人因为她年纪轻轻即有双奖提名,觉得她是天赋型的演员。但颜卓灵只认体验,对于天赋,并不十分确定。“而且我觉得还不够,就算你是什么型的,总得要加上百分之百的坚定,就是决心、专注和努力。”

生活里的颜卓灵不爱社交,她爱收拾,宅在家里看书、做瑜伽,或者爬山、跑步,比起喧闹,她更喜欢人少的地方,是个标准的宅女。

她偏爱现代女作家的作品,因为女作家的心思一般比较细腻,特别是她们写的女性视角故事或者自传,都能让她比较感同身受。

颜卓灵在心里也构思过一些故事,想着将来看看能不能变成作品,它们都是女性题材的。在这些构思当中,比较成型的是最初的一个,诞生于《狂舞派》上映的时候。跟她的品味一样,没有特别主流。

“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同方方面面的故事,需要有幕后的人士拿出来跟大家探讨,有一些很有意义的角度和议题。演员这条路可以很长,你到老的时候也有老的角色需要你。”无论是事业还是自我意识的表达,都不必急于一时。

“当然,刚好在这个年龄,也会觉得很想去拼一把。真的只是配合年龄,才会有这么一种心态。”

专访颜卓灵:“我”在香港遇见她

网剧《原生之罪》

颜卓灵不给自己条条框框,对于未来,她希望自己对表演抱有敬畏心的同时,可以越来越松弛地跟角色一起行走,继续寻找她的“自然而然”。

Q&A

星番:你现在有没有特别想演的角色,或者是特别想尝试的事情?

颜卓灵:我想教我爸妈瑜珈,完全跟演戏没关系(笑)。因为他们的年纪开始慢慢地增加,他们不怎么做运动,今年我去巴厘岛考了一个瑜珈导师牌,考的时候我边考边做笔记,学到了一些东西,我就觉得我爸妈肯定很需要这个。

星番:这个倒是没想到。你还有其他比较隐藏的技能吗?

颜卓灵:还有什么呢?我前阵子想要考一个健身教练牌,因为拍戏的时候演员可能比较容易受伤。我想到一个跟叉叉有点像的点,我们很多事情喜欢自己扛,加上我自己求知欲比较高,所以就很想了解我的身体,因为这些东西你忙起来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时间去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