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年今日 | 伍尔芙:一生游走在优雅和疯癫之间

作者:央广网
那年今日 | 伍尔芙:一生游走在优雅和疯癫之间

20世纪上半叶,“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除了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外,就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象征和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作为20世纪女权运动的思想先锋,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和身世无疑充满着令人折服的故事。有人说:伍尔芙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那年今日 | 伍尔芙:一生游走在优雅和疯癫之间

家庭,成就她也伤害她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亚出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19世纪后半期“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著名评论家和传记作家,位及爵士。他的原配夫人是小说家萨克雷之女。伍尔芙是他的续弦夫人袭丽亚·德克华斯所生。

伍尔芙的家庭条件优裕,她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关于拉丁文、法文、历史、数学等基础知识后,就在父亲的藏书丰厚的书房里自由自在地广泛阅读,形成了高度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为她一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此外,她父亲与当时许多著名学者、作家都有来往,哈代、梅瑞狄斯、亨利·詹姆斯、埃德蒙·戈斯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宾。伍尔芙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她后来的卓然成就,也与家学渊源有一定的关系。

然而在另一方面,家庭也是伍尔芙悲剧人生的根源所在。伍尔芙的父亲严重地重男轻女,伍尔芙终其一生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性骚扰,更是带给她永久的精神创伤。在长期的隐忍与压抑下,伍尔芙只能牢牢攀附着母亲的血缘之爱,而1895年母亲的去世终于使年仅十三岁的她精神崩溃了,从此疯癫困扰了她一生。

那年今日 | 伍尔芙:一生游走在优雅和疯癫之间

婚姻是她一生中最正确的事

伍尔芙最大的幸运,是与政治学家伦纳德的结合,岁月证明,嫁给伦纳德是伍尔芙一生中做过最正确的事。

伍尔芙绝非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她会在做饭时把婚戒丢在猪油里;在参加舞会时把衬裙穿反;她每一部作品完成后,都会陷入短暂的疯癫;她甚至对异性之间的亲密有本能的抵触,却对同性的情感极为依恋。但这个被伍尔芙绝世才华倾倒的男人丝毫没有被世俗的眼光吓倒,他坦然接受了妻子性冷淡的现实,心甘情愿地度过了29年的无性婚姻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生育权,忍受着伍尔芙与一系列男女恋人的暧昧绯闻,细心地照料着时刻处于疯癫阴影下的妻子。

在伦纳德的精心照料下,伍尔芙迎来了文学生命的全面绽放,她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婚后写成的。她还试图找到女性问题的关键,她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出航》、《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等,犹如一部“女性的心灵史”。

那年今日 | 伍尔芙:一生游走在优雅和疯癫之间

更多的时候伍尔芙都是一个自卑而敏感的孩子,伦纳德永远是她作品的第一位读者,除此以外她怕给别人看,怕别人嘲笑她。为了出版方便,伦纳德甚至帮助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1930年,伍尔芙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1941年3月28日,当疯癫和幻听等精神分裂的症状重复来袭,最终不堪忍受时,伍尔芙还是选择了自杀。在给伦纳德的遗言中她说:“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了。”然而她不知道,与她朝夕相伴的岁月,才是这个男人最美好的时光。

才华出众的多产作家

伍尔芙虽然没有受过正式的高等教育,却是一位少有的才华出众的多产作家。尽管生前曾数次精神失常,几度自杀未遂,而她笔下的文字却一如既往的典雅、优美。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她用睿智的慧眼捕捉心灵所接纳的万千印象,再用令人眩晕的语言才华,最大限度地表现一个个瞬间,直到将它们打磨成拥有永恒质地的成品才能获得平静。1917年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奠定了伍尔芙作为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的地位,它体现了伍尔芙的艺术主张:文学应该坚持内在体验的首要价值,精神活动比物质世界更有意义。

那年今日 | 伍尔芙:一生游走在优雅和疯癫之间

伍尔芙一生孜孜不倦地在创作和理论两个方面探索现代小说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小说代表作有:《夜与日》《雅各布的房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此外还有《奥兰多》《岁月》《幕间》等。她的小说,“无疑想要发现一种新的技巧,好让小说家有可能非常真实地把内在的现实描绘出来;而且,她还要表明这种现实只能是一种内心的存在。”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这种探索的结果,使她在创作中抛开了传统的自然主义的描写方法,最后采用了那种将散文和诗揉合在一起的、飘逸飞动、委婉多姿的散文诗笔法,它最适合于捕捉、描绘人物的浮想联翩、千变万化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常在伍尔芙小说中看到的意识流小说手法。

除小说外,伍尔芙最重要的作品类型当属散文。她曾为《泰晤士文学副刊》、《耶鲁评论》等英美报特约撰稿,发表的随笔、书评、人物特写、游记百余万字。相较来说,散文似乎更适合于她的思想、秉性、风格,写来优雅高贵而又汪洋恣肆,因而有“传统散文大师、新散文首创者”之称,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飞蛾之死》是伍尔芙最为著名的散文。在文中,她为我们描述了一只飞蛾的悲剧命运。在注定无法突围而出的舞台上,飞蛾用它全部的精神和勇气不断向外飞翔,又一次次被阻挡,最终迎接了自己死亡的命运。文中,伍尔芙的笔调悲悯而热诚,就是这样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它在最后时刻,仍然在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懈地追求着光明和希望。飞蛾的不屈灵魂和精神,加之伍尔芙饱满的热情,让这篇文章一直深受读者喜爱。更有人认为,伍尔芙通过《飞蛾之死》述说了自己的命运,这只飞蛾代她说出了她留给世间的遗言。

伍尔芙也是著名评论家,她一生写了总计三百五十余篇文学评论、随笔和书评。这些文章后来收入在《普通读者》和《普通读者二集》中。另外,她还著有传记《罗杰·弗莱伊》和论著《一间自己的房子》、《三个基尼金币》等。

大家都在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