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年今日 | 伍爾芙:一生遊走在優雅和瘋癫之間

作者:央廣網
那年今日 | 伍爾芙:一生遊走在優雅和瘋癫之間

20世紀上半葉,“意識流”小說在西方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文學流派,其代表人物除了法國的普魯斯特、愛爾蘭的喬伊斯和美國的福克納外,就是英國的弗吉尼亞·伍爾芙。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文學界象征和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作為20世紀女權運動的思想先鋒,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的作品和身世無疑充滿着令人折服的故事。有人說:伍爾芙的記憶有着隐秘的兩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溫熱;一面是創造,一面是毀滅;一面鋪灑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燒着地獄之火……

那年今日 | 伍爾芙:一生遊走在優雅和瘋癫之間

家庭,成就她也傷害她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亞出生于倫敦的一個書香之家。其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是英國19世紀後半期“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位著名評論家和傳記作家,位及爵士。他的原配夫人是小說家薩克雷之女。伍爾芙是他的續弦夫人襲麗亞·德克華斯所生。

伍爾芙的家庭條件優裕,她從父母那裡接受了關于拉丁文、法文、曆史、數學等基礎知識後,就在父親的藏書豐厚的書房裡自由自在地廣泛閱讀,形成了高度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觀念,為她一生的文學事業奠定了基礎。此外,她父親與當時許多著名學者、作家都有來往,哈代、梅瑞狄斯、亨利·詹姆斯、埃德蒙·戈斯等都是他家的座上賓。伍爾芙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淺,她後來的卓然成就,也與家學淵源有一定的關系。

然而在另一方面,家庭也是伍爾芙悲劇人生的根源所在。伍爾芙的父親嚴重地重男輕女,伍爾芙終其一生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而同母異父的兩位兄長對她的性騷擾,更是帶給她永久的精神創傷。在長期的隐忍與壓抑下,伍爾芙隻能牢牢攀附着母親的血緣之愛,而1895年母親的去世終于使年僅十三歲的她精神崩潰了,從此瘋癫困擾了她一生。

那年今日 | 伍爾芙:一生遊走在優雅和瘋癫之間

婚姻是她一生中最正确的事

伍爾芙最大的幸運,是與政治學家倫納德的結合,歲月證明,嫁給倫納德是伍爾芙一生中做過最正确的事。

伍爾芙絕非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她會在做飯時把婚戒丢在豬油裡;在參加舞會時把襯裙穿反;她每一部作品完成後,都會陷入短暫的瘋癫;她甚至對異性之間的親密有本能的抵觸,卻對同性的情感極為依戀。但這個被伍爾芙絕世才華傾倒的男人絲毫沒有被世俗的眼光吓倒,他坦然接受了妻子性冷淡的現實,心甘情願地度過了29年的無性婚姻生活,放棄了自己的生育權,忍受着伍爾芙與一系列男女戀人的暧昧绯聞,細心地照料着時刻處于瘋癫陰影下的妻子。

在倫納德的精心照料下,伍爾芙迎來了文學生命的全面綻放,她所有的小說都是在婚後寫成的。她還試圖找到女性問題的關鍵,她的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出航》、《到燈塔去》、《達洛衛夫人》等,猶如一部“女性的心靈史”。

那年今日 | 伍爾芙:一生遊走在優雅和瘋癫之間

更多的時候伍爾芙都是一個自卑而敏感的孩子,倫納德永遠是她作品的第一位讀者,除此以外她怕給别人看,怕别人嘲笑她。為了出版友善,倫納德甚至幫助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1930年,伍爾芙告訴一位朋友,沒有倫納德,她可能早就開槍自殺了。1941年3月28日,當瘋癫和幻聽等精神分裂的症狀重複來襲,最終不堪忍受時,伍爾芙還是選擇了自殺。在給倫納德的遺言中她說:“我不能再毀掉你的生活了。”然而她不知道,與她朝夕相伴的歲月,才是這個男人最美好的時光。

才華出衆的多産作家

伍爾芙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高等教育,卻是一位少有的才華出衆的多産作家。盡管生前曾數次精神失常,幾度自殺未遂,而她筆下的文字卻一如既往的典雅、優美。

弗吉尼亞·伍爾芙是一位嚴肅的藝術家,她用睿智的慧眼捕捉心靈所接納的萬千印象,再用令人眩暈的語言才華,最大限度地表現一個個瞬間,直到将它們打磨成擁有永恒質地的成品才能獲得平靜。1917年寫的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奠定了伍爾芙作為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家的地位,它展現了伍爾芙的藝術主張:文學應該堅持内在體驗的首要價值,精神活動比物質世界更有意義。

那年今日 | 伍爾芙:一生遊走在優雅和瘋癫之間

伍爾芙一生孜孜不倦地在創作和理論兩個方面探索現代小說藝術的各種可能性。作為“意識流”小說的開創者之一,其小說代表作有:《夜與日》《雅各布的房間》《達洛威夫人》《到燈塔去》《海浪》等,此外還有《奧蘭多》《歲月》《幕間》等。她的小說,“無疑想要發現一種新的技巧,好讓小說家有可能非常真實地把内在的現實描繪出來;而且,她還要表明這種現實隻能是一種内心的存在。”法國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亞說,這種探索的結果,使她在創作中抛開了傳統的自然主義的描寫方法,最後采用了那種将散文和詩揉合在一起的、飄逸飛動、委婉多姿的散文詩筆法,它最适合于捕捉、描繪人物的浮想聯翩、千變萬化的精神狀态,這就是我們常在伍爾芙小說中看到的意識流小說手法。

除小說外,伍爾芙最重要的作品類型當屬散文。她曾為《泰晤士文學副刊》、《耶魯評論》等英美報特約撰稿,發表的随筆、書評、人物特寫、遊記百餘萬字。相較來說,散文似乎更适合于她的思想、秉性、風格,寫來優雅高貴而又汪洋恣肆,因而有“傳統散文大師、新散文首創者”之稱,被譽為“英國散文大家中的最後一人”。《飛蛾之死》是伍爾芙最為著名的散文。在文中,她為我們描述了一隻飛蛾的悲劇命運。在注定無法突圍而出的舞台上,飛蛾用它全部的精神和勇氣不斷向外飛翔,又一次次被阻擋,最終迎接了自己死亡的命運。文中,伍爾芙的筆調悲憫而熱誠,就是這樣一隻微不足道的飛蛾,它在最後時刻,仍然在讓自己的生命燃燒,不懈地追求着光明和希望。飛蛾的不屈靈魂和精神,加之伍爾芙飽滿的熱情,讓這篇文章一直深受讀者喜愛。更有人認為,伍爾芙通過《飛蛾之死》述說了自己的命運,這隻飛蛾代她說出了她留給世間的遺言。

伍爾芙也是著名評論家,她一生寫了總計三百五十餘篇文學評論、随筆和書評。這些文章後來收入在《普通讀者》和《普通讀者二集》中。另外,她還著有傳記《羅傑·弗萊伊》和論著《一間自己的房子》、《三個基尼金币》等。

大家都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