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0年火爆全网的歌曲《天使的身影》是如何诞生的?

2020年1月,武汉突然爆发新冠疫情,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上抗击病毒前线,奔向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透过电视屏幕,全国人民每天看着一群医护人员忙碌在病人中间。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看不到他们被口罩遮住的面容,看到的只是一双双眼睛和一个个白色的身影。

我们被深深感动着,却又不知这一份情感要如何表达。

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2月5号那天中午,我忽然接到了战友江沛转发的一个视频。

打开一看,是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现场。

四周空荡荡的剧场里,只有台上的几个演员们,站成了我们现在最熟悉的一米线,戴着口罩在演唱一首歌《天使的身影》:

“我看不见你温柔的面孔,

却看得见你美丽的眼睛,

我看不见你甜美的微笑,

却看得见你忙碌的身影……”

这大概是国家大剧院有史以来没有一位观众的演出,但却唱出了对此时奋战在疫情一线白衣天使们的敬意与深情,听来令人动容。

视频下方的每一条留言,也仿佛都浸泡在泪水里。

不待我听完,江沛告诉我,17年前她们就唱过这首歌。随即发过来一张照片,是一份已经发黄的手抄曲谱,歌词署名:袁英。

江沛说:“这首歌的词,是SARS时期我所在病区主任袁英写的,SARS结束后张千一给谱了曲,我们还一起唱过。现在又重温了,感慨万千……”

我非常理解她的感受。17年前,身为医生的江沛也曾在最危险的时刻,走上了抗击“非典”的前线。

当时的北京就如同现在的武汉,而那些倒下的病人中有大批的医护人员,上一线几乎就等同于死亡,整个京城都笼罩在悲伤的气氛里。所以当她告诉我即将进隔离区时,电话这边的我泣不成声,犹如生离死别。

时隔17年,当年的一幕再次上演,我们都百感交集。

我觉得此时再次演唱这首歌,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而当年那张手抄歌片,也因穿越了时空的两场相似战役有了特别的价值。

于是我把视频连同歌片,一起发到我的歌友群中,请大家学唱。又用修图软件给歌片加了相框,请江沛转给袁主任,以表达我的敬意。

事后我百度了一下,得知这个视频发布于三天前的2月2号。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家们,取消了所有的演出,用40个小时录制了四段作品,致敬在抗击疫情中逆行的医务工作者,合唱《天使的身影》是其中一个。

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在谈到创作感想时说:“一部作品往往会因为不同年代相似事件的重叠印迹而显得越发厚重。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如同战场,人民的生命安危迫切需要白衣天使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保护,他(她)们是最可爱的人!”

了解了这支歌的背景,再从电视上看到那些天使的身影时,我的耳边就会有这支歌的旋律响起,每每泪目。

元宵节这天,我曾经的报社同事王文和发来了节日问候,随着祝福一道发来的,还有一个视频,视频中王文和朗诵的正是《天使的身影》。

除了编辑之外,王文和还有一个身份是译制片导演和配音演员,朗诵算是他专业范畴内的事儿。

文和说,他用这种形式向白衣天使们表达一点心意。

这个意外的巧合令我惊喜,当即把视频托江沛转给袁主任。

很快就收到了袁主任的回复:“我听了你战友同事的朗诵,好专业、动情,是真心喜欢,好感动。谢谢他对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爱的奉献,我收藏了。”

通过江沛的讲解与转述,我还原了一下整件事的过程:在17年前那场抗击非典战疫中,袁英所在医院被指定为SARS救治医院。临时组建的病区医护人员来自不同专业,而袁英是病区主任,每天带着医生护士查房,看着患者们求助的眼睛,非常心痛。

而在防护服和口罩之下,医护人员彼此也不能辨认,只能看到一双双眼睛。每个岗下来,护目镜被雾水打湿,防护服浸出的汗水湿透了内衣。

这一切感动着患者,也感动着袁英,歌词不断浮现在脑海,于是便有了《天使的身影》。

歌词转到张千一手中时,这位创作过《青藏高原》等无数脍炙人口歌曲的著名作曲家,很快就写出了曲子。

在医院为庆祝成功抗击“非典”而举行的联欢会上,大家一起唱起了这首歌。

17年过去了,人们已经淡忘了“非典”,这首歌也被埋没在了时间里。

然而新冠病毒带着狰狞的面目来了。

这一次,勇敢冲上前线的又是医护人员。

已经退休在家的袁英,应同事请求,又翻出了当年旧作。

国家大剧院的演员们,将已被遗忘的这支歌重新唱响。

尽管现场没有一个观众,歌声却飞出了空荡荡的剧院,传遍了网络。

2020年火爆全网的歌曲《天使的身影》是如何诞生的?

2003年时的原版歌片

2020年火爆全网的歌曲《天使的身影》是如何诞生的?

  石家庄市青青合唱团指挥郭菊霞,看了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视频后非常感动,根据视频记录下了谱子,由合唱团演员王桂林抄写后发给大家学唱。可见此曲受欢迎程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