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是其形而上学的一个部分,属于理性主义心理学。经验主义心理学不能作为哲学的基础;心理学预设了形而上学作为其前提;的确,没有了形而上学心理学,批判理性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答,甚至无法进行彻底的讨论。心理学以数学、形而上学和经验为基础。心灵就是一个单纯的、绝对的、非时空性的实在,是科学迫使我们预设的第一个实体;因此,心灵就不应该像心理学家说的那样,有多种不同的官能或能量。赫尔巴特对官能心理学的批评起因于他的形而上学预设。既然心灵是一个单纯的实体,除了自我保存之外,它就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活动。心灵与肉体相关;肉体是实在的集合体;灵魂就坐落在大脑之中。所有的灵魂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灵魂的不同以及灵魂发展中的差异,需归因于外在条件,比如,身体结构。灵魂原本没有任何能量或机能,也没有观念、情感或冲动;它对于自身是无知的,没有形式、直觉或范畴,也没有意志或行为的先验法则。当灵魂抵御另外一个实在并确认自身的时候,感觉就从心灵中升起;感觉是灵魂自我保存功能的表现。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灵魂的全部内容都来自于感觉之间的联合和再生产。心理学是心灵力学和静力学。赫尔巴特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与物理力学并驾齐驱的心理学科学。旧物理学用力解释一切,而新物理学则把一切都归约为运动;旧心理学用能量和官能解释一切,而新心理学则一定要用观念的运动来解释一切:感觉和观念比较持久,但其他的心理状态也在力争取得主导地位,因此心灵中就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的活动。赫尔巴特试图用数学的方法来阐明构成心灵的感觉和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心理生活就被解释成了观念的交错、融合和对立;情感、奋争或冲动是观念的变形。意识并不能穷尽心理生活;在意识阈限之下的无意识领域,还存在着活动进程。心灵中的一切都遵循固定的法则,心理进程可以还原成数学公式。因此,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心理生活的永恒基础是心灵实体,而不是所谓的自我同一的自我、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或者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格。的确,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这样一个概念本身就是矛盾的。主体如何同时又是客体,自我如何意识到自身,或者再现自身?说认知者就是被认知的事物,或者说主体即客体,是自相矛盾的。此外,我们永远无法认知作为主体的自我,因为当我们想要把捉它时,它总是旋踵而去,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客体,即作为宾格的我。眼睛不能看见自己;自我也只能看到自身的图像;并且被看到、被注视的自我已经不再是进行注视和认知的自我:自我始终会逃离我们的把握。具有自我意识的自我不是原则,而是产物;它不是心理生活自发的根基或中心,而是心灵机制所产生的结果。自我意识确实是可能的,但它的出现要晚于对客体的意识,并且是通过自我观念实现的。费希特的纯粹自我是一种抽象;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的自我意识,是经验性质的自我意识,并且始终是对于客体的意识。
对机能理论的反驳、将表象作为心灵唯一基础功能的理论、关于无意识的学说、统觉论、联想论、决定论、相互作用理论,还有他视自我为产物而非原则的观点,都是赫尔巴特心理学的重要论点。时空和范畴不再是心灵的先验形式,而是心灵机制的产物,是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