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梯利:赫爾巴特論心理學

梯利:赫爾巴特論心理學

赫爾巴特的心理學是其形而上學的一個部分,屬于理性主義心理學。經驗主義心理學不能作為哲學的基礎;心理學預設了形而上學作為其前提;的确,沒有了形而上學心理學,批判理性的問題就無法得到解答,甚至無法進行徹底的讨論。心理學以數學、形而上學和經驗為基礎。心靈就是一個單純的、絕對的、非時空性的實在,是科學迫使我們預設的第一個實體;是以,心靈就不應該像心理學家說的那樣,有多種不同的官能或能量。赫爾巴特對官能心理學的批評起因于他的形而上學預設。既然心靈是一個單純的實體,除了自我儲存之外,它就不應該有任何其他的活動。心靈與肉體相關;肉體是實在的集合體;靈魂就坐落在大腦之中。所有的靈魂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靈魂的不同以及靈魂發展中的差異,需歸因于外在條件,比如,身體結構。靈魂原本沒有任何能量或機能,也沒有觀念、情感或沖動;它對于自身是無知的,沒有形式、直覺或範疇,也沒有意志或行為的先驗法則。當靈魂抵禦另外一個實在并确認自身的時候,感覺就從心靈中升起;感覺是靈魂自我儲存功能的表現。在發展到進階階段的時候,靈魂的全部内容都來自于感覺之間的聯合和再生産。心理學是心靈力學和靜力學。赫爾巴特的目的是要創立一種與實體力學并駕齊驅的心理學科學。舊實體學用力解釋一切,而新實體學則把一切都歸約為運動;舊心理學用能量和官能解釋一切,而新心理學則一定要用觀念的運動來解釋一切:感覺和觀念比較持久,但其他的心理狀态也在力争取得主導地位,是以心靈中就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的活動。赫爾巴特試圖用數學的方法來闡明構成心靈的感覺和觀念之間的關系。是以,心理生活就被解釋成了觀念的交錯、融合和對立;情感、奮争或沖動是觀念的變形。意識并不能窮盡心理生活;在意識阈限之下的無意識領域,還存在着活動程序。心靈中的一切都遵循固定的法則,心理程序可以還原成數學公式。是以,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心理生活的永恒基礎是心靈實體,而不是所謂的自我同一的自我、作為認知者的自我,或者具有自我意識的人格。的确,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這樣一個概念本身就是沖突的。主體如何同時又是客體,自我如何意識到自身,或者再現自身?說認知者就是被認知的事物,或者說主體即客體,是自相沖突的。此外,我們永遠無法認知作為主體的自我,因為當我們想要把捉它時,它總是旋踵而去,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客體,即作為賓格的我。眼睛不能看見自己;自我也隻能看到自身的圖像;并且被看到、被注視的自我已經不再是進行注視和認知的自我:自我始終會逃離我們的把握。具有自我意識的自我不是原則,而是産物;它不是心理生活自發的根基或中心,而是心靈機制所産生的結果。自我意識确實是可能的,但它的出現要晚于對客體的意識,并且是通過自我觀念實作的。費希特的純粹自我是一種抽象;我們所知道的唯一的自我意識,是經驗性質的自我意識,并且始終是對于客體的意識。

對機能理論的反駁、将表象作為心靈唯一基礎功能的理論、關于無意識的學說、統覺論、聯想論、決定論、互相作用理論,還有他視自我為産物而非原則的觀點,都是赫爾巴特心理學的重要論點。時空和範疇不再是心靈的先驗形式,而是心靈機制的産物,是心理要素互相作用的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