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1957年,姚雪垠被打成“右派”,在孤独中,写成了《李自成》的上册。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李自成》的上册,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评价,却是两极分化。

有人认定,这本小说,是一株大毒草。

所以,在随后的“文革”中,那些发声肯定过这本小说的人,在被打倒之后,就相对多了一条罪状:包庇“老右派”姚雪垠,吹捧大毒草《李自成》。

可想而知,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在那时候,就是岌岌可危了。

但是,一个意外之喜突然传来,使得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迅速地转危为安,免于了灭顶之灾。

那是1966年7月,毛主席亲自主持了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会议中途,毛主席看见了湖北省的省委书记王任重,就将他叫到身边,指示道:“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两册,上册我已经看了,写得不错啊。你赶快通知武汉市,要对他加以保护,让他把下册写完嘛!”

第二天早晨,王任重就打电话向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传达毛主席的指示。

就这样,姚雪垠在“文革”中,成了当时的众多知识分子中的异类——他既不是左派,却又没有被抄家批斗,更没有被关进“牛棚”。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李自成》下册,虽然是写完了,却也没有地方出版。

他只好直接写信给毛主席,向毛主席说明自己的情况。

于是,毛主席亲自对他的来信作出批示,《李自成》下册,才得以成功出版。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随后,他又写信给毛主席,要求继续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毛主席也对他的信作了批示。

当时,毛主席患病很久,又有眼疾,他看了姚雪垠的信后,立即用铅笔,在胡乔木转信的报告上批道:“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那么,毛主席在那样的一个历史年代,为什么会这么地关注一个被打成“右派”的作家?为什么会这么地关注他写的小说《李自成》呢?

是不是毛主席作为一个领导农民运动而成功的革命家,就特别地喜欢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特别地喜欢宣扬农民起义呢?

当然不是的。

这只要看一看姚雪垠是怎样写《李自成》,怎样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就知道了。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许多人士以为,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但是,姚雪垠却不是这样以为的。

姚雪垠的观点,是农民起义促进了改朝换代,但是没有推动历史前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李自成》上册,才会被一些人,认定为是一株大毒草。

要不是毛主席特别地关照,他和他的《李自成》上册,在“文革”中,就肯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粹”了,就更别谈,让他继续写《李自成》的下册了。

那么,到底是“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前进”呢?还是“农民起义没有推动历史前进”呢?

毛主席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保护姚雪垠呢?

很显然,毛主席是支持姚雪垠的“农民起义没有推动历史前进”的观点,否定“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观点的。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的动力,而不是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历史的事实来说话。

在铁器没有产生之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之前,中国社会,一直是奴隶社会,其最高形态,也就是分封制,而没有实行郡县制,没有在地方实行军政分开。

为什么呢?

因为,铁器没有产生,就没有家庭式自由化小农业生产的条件,就只能实行奴隶化的大农业生产。

而奴隶化的大农业生产,就必须要有军队随时监督奴隶们的劳动,镇压奴隶们的反抗。

尽管地方军队也有与帝王对抗、威胁帝王之权威的危险因子,但是,因为帝王的军队,解决不了奴隶们抗拒劳动的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分封制,就取消不了,地方军队就取消不了。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而一旦铁器产生,家庭式自由化小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比奴隶化大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更强,再也不需要地方军队去监督奴隶们的劳动生产了,于是,地方军队就取消了,分封制,就取消了,郡县制就推行开了。

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生产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奴隶们的斗争,当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必要条件;但是,奴隶们的斗争,并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充分条件。

没有生产力的进步,奴隶们的斗争,就推动不了历史的前进。

而农民起义也是一样。

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必要条件,但是,农民起义,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充分条件。

没有生产力的进步,多少次农民起义,也只能是改朝换代,而不能推动历史前进。

家庭式自由化小农业生产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自然性”的土地兼并与集中,从而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但是,这个弊端,依靠农民起义,解决不了,只有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才能解决。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只有工商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才能够改变家庭式自由化小农业生产的弊端,避免土地兼并集中所产生的两极分化。

而建国后的农民互助合作、与人民公社化,只是一个促进工商业生产发展、实现中国社会工业化的一种特殊手段,绝不是一种成熟的经济模式与政治模式,绝不能被视为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所以,毛主席要支持姚雪垠的观点,支持姚雪垠继续创作《李自成》下册。

其实,姚雪垠的《李自成》中,不只有这一个观点。

在肯定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正当性时,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自身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保护了姚雪垠时,我们可能都不曾注意到,毛主席也保护了一个更大的大文豪郭沫若。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毛主席在“文革”中(1973年8月5日)曾经写诗批评郭沫若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但是,在整个“文革”中,郭沫若是一直都被处于保护状态的,没有人能够对他进行面对面的批斗。

而郭沫若的一篇《甲申三百年祭》,也是写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就在抗日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被毛主席推荐为党内干部必读之物。

那么,郭沫若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又是怎样写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的呢?

郭沫若对李自成的评价,就是李自成亲民爱民,具有农民阶级的立场,也有比较民主的作风,个人品格优良,但是,李自成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是一个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的政治领袖,他过于倚重刘宗敏和牛金星这两个观点激进、品质不纯的人,而疏远李岩和宋献策那样的具有传统士大夫品质的人,导致农民起义军在进入北京之后,犯下了一系列的严重错误,甚至在面临失败的重要关头,还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放任牛金星杀掉了李岩兄弟,从而导致起义军的内部分裂,致使起义军最终的失败不可挽回。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保护姚雪垠,要让他把《李自成》下册写完?

而郭沫若的文章,毕竟是一篇论述性的文章,只能在有文化的社会上层发生影响。

如何将类似的思想,传导到社会的下层,让众多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普通民众,也能够了解农民起义的缺陷,和农民起义的的领袖们所易犯的错误,像姚雪垠的《李自成》这样的文学作品,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所以,毛主席保护姚雪垠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开启民智,就是要让我们的整个社会,都能够提高一个文化层次,要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在激情之中,还有一些理性,还有一些冷静的思考。

往事并不如烟。

今天,我们回忆毛主席当年保护郭沫若,保护姚雪垠的这些“小事”,也许,更能够理解他老人家,在当年那种环境下的精神状态,和真实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