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前我总在强调一点“明军的战斗力并没有那么糟糕”但实际上只要把宁远之战之前的辽东战事稍微捋一捋,整个辽东战局如同粪土之墙,被后金多踹上几脚,就立刻摇摇晃晃。萨尔浒、开铁、辽阳、沈阳几次大战之后,辽东战局崩溃之惨简直堪比后来的1942还要1942。

后金的大屠杀让辽东损失惨重。
首先必须强调一点,努尔哈赤掀起叛乱,建立了后金,并不仅仅是一场民族性的战争,更是一场区域性的动乱,尤其是在辽东的几次大战之后,大量的女真人,蒙古人和汉人(有些甚至就是成建制的明军)投靠后金势力,所以说努尔哈赤能够拥有比以往的蒙古和女真势力更为强大的武装力量,熊廷弼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今贼改元僭号,已并有两关、灰扒、鱼皮、乌喇、恶古里、弓知介、何伊难一带海东诸国兵众,又令降将李永芳等收集三路、开、铁降兵万人,计兵以近十万,强播数倍。”再比如“壬辰:登州防海副总兵沈有容遣都司严正中等剌船六十余,往各岛侦探夷情,各岛皆有叛将率兵为奴拒守,每逼逐避虏男妇登岸,掳掠奸淫。”云云
天启皇帝。
《满文老档》中,努尔哈赤时期也屡次出现参将、守备这种级别的汉人将领,就比如在上一篇文章中出现的“赵参将”,此人在之后斩杀了毛文龙的劝降使者,一名曹姓都司,并将此人的首级以及其随从上交给努尔哈赤。毫无疑问这些人原先都是明朝的军人。除此之外还有“虏酋黄把兔、伯要子方报五万骑屯聚边外,而奴酋马步六万众,又报拥入开原。”蒙古势力也和后金势力勾勾搭搭。
惨败损失的不仅是兵力,而且还是人心。
由此不难发现和辽东地区和明朝敌对的武装势力,恐怕早就在十万以上了,后金军虽然在历次和明朝的大战之中也有十分严重的损失,但是随战随补,其机动精锐兵力仍然保持在五六万上下,而反观明朝则是非常的惨了。前面的文章说过,萨尔浒大战损失的兵力有四万余人,开原损失万人,铁岭最少战死4000人,这还是除开此起彼伏的小规模冲突,也就是说之前“而昨主客出口者仅七万余”的明军,这两战之后已经十去七八,损失如此众多之精兵,不要说其他的一批小的堡垒,哪怕是辽阳、沈阳这样的大城都已经是旦夕可破,两个城加在一起能战者不满五万“庚寅:经略辽东熊廷弼题:自奴陷北关以来,人心逾溃,沈阳空垒,独力难支。”
甲胄。
而在辽阳以及沈阳失守之后,广宁明军的状况也非常糟糕,辽东巡抚王化贞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五月,上奏天启皇帝“辽沈既陷,河西汹汹,一无可特,徒寄命于衣带水,必须重兵绕堪防御。乃广宁存城之兵不满千人,又半系刨残之余,虽以大义激发,士人应者颇众,所招残兵亦余万人,然皆赤身徒手,马匹械仗无处寻觅,其望援兵不管眼穿。今河上防兵止千人,以守百五十里之长,处处堪渡,分派不调,臣非不知各镇所在空虚,调发最苦。”广宁城里只有不到千人的残兵,外加上万乌合之众,其状态更是堪忧“兵坐立泥淖中,腿皆生蛆,得升斗粮安置地上,风雨骤至,粮化为沙,斗米价一两二钱。臣至河上,人给一金,仅买米八升。至溃兵招兵之将,但论多寡,不论强弱,欲汰则恐不肯汰,折手断臂,沿途向泣,所调援兵,亦有名无实。大低奴可图者真可图,而我兵不堪者真不堪。”
明末的军人势力自此逐渐抬头。
而当广宁之战惨败后,辽东明军更是几成瓦解之势,广宁战役之后直接投降后金的明将就有参将刘世勋、游击孙得功、刘世功、金厉(1651年,清军攻打舟山群岛鲁监国政权的主将)、闫印、高忠选、黑际盛、罗万言、熊锦、杨可大、高鸿中、黄进、索万全、李维龙、刘式章、王有功、刘元庆、苏应科、岳宗太、朱世勋共20人,而逃亡进入山海关的明军,按照王在晋的记载是“辽兵溃人一应器仗俱抛弃关外,间有折竿薪以炊马肉者。兵皆徒手而入,臣查点各兵或手持枪棍,多系自买,皆铅刀不堪一割者也。”
军队一败涂地,后金杀掠更甚,仅以辽阳一地为例“奴西据辽阳,封贮府库,民间金钱缯绮擦取一空。分遗西虏,驱辽民聚城北,奴众聚城南,遣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者贯不杀,於是河东之民无留鬢矣,家有父子五人者抽三人为兵,有三人者抽二人。”《满文老档》的记载则是“城内汉民自愿剃发”那可不是“自愿”?不自愿的不知道被杀了多少,财物不知道被抢去了多少,而《老档》中却记了个“自愿”,实在是难以令人评价。
近30年的辽东战争,明朝损失惨重。
明朝援军。
在惨烈的战争环境之下,生活在明朝统治下的人也不好过,明朝山西道御史毕佐周说“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诉谇,残辽无宁宇,辽人为一恨,军夫之破产卖儿恬累车牛,辽人为再恨;至逐娟妓而并及张、刘、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难动之室家,辽人为益恨;至收降夷而杂处民庐,令其淫污妻女,侵夺饮食,辽人为愈恨。”明朝援救辽东之兵所过之处无恶不作,当地的军户卖儿卖女,辽东当地的大户的财产受到威胁,明朝官员收拢的“降夷”四处抢劫侮辱妇女,所以指望这些人固守辽东,那是很难的,正所谓民心丧尽,而后金一方更为恐怖,绝大多数辽民不可能,也不愿意前往投靠后金(还有侥幸从后金统治去逃出来的军民)更不可能为明朝守辽东,所以只能向关内跑。
后金八旗军。
都司张神武前往辽东时曾经遇见“遇逃卒十余万西奔”很明显,这些并不都是明朝的逃兵,整个辽东的兵力也不过七万多,这十余万人应当都是打了败仗的逃兵,逃难的百姓,十余万人只是约数,可以看出逃难队伍的庞大,这就好像是电影《1942》中的逃难队伍一样,庞大,而且绝望。
经营了近200年的辽东,居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之内就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