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是哭闹不止,没有说明的原因的闹腾,大概率许多家长都觉得烦躁,尽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事件扑灭,吼她或是再粗鲁一点就是直接上家伙凑一顿,孩子即刻停住。
是否有发现这种没有被本质的解决的育儿事件最终孩子还是会犯,父母依旧会烦恼,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这就是80后,90后常说孩子难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作者安潇在《顺应孩子的天性》中将这一系列的现象客观的说明解决孩子问题的最佳方式用孩子的视角和头脑去思考问题才会发现她们其实不是在和我们作对。

诚然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代父母那会这么细致地观察到孩子的情况。
走进作者
安潇是伦敦艺术大学硕士,动画导演也是伦敦大学心理学研究者,Suki和Sula是她的两个女孩,当孩子一出生时她也曾束手无策,弄不懂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那样诸多的要求。
于是她就开始将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心理想法用抒写的方式进行记录。
随着记录的多和思考,“哦,原来她是这样做,是出于这样的天性!孩子有这样的需求,是她们观察世界并解读世界运行规律的方式。
两三岁的宝宝情感和思维还没有成熟地建立起来,通过各种各样激烈的情感表达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大一点的宝宝有着强烈好奇心,内心的驱动下迸发了许多的思想以及就开始正常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控制。
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看懂孩子的天性去引导,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
看见天性,发现孩子的天赋;
理解天性,用安全感为孩子赋能;
释放天性,以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内驱动力。
发现天性,孩子越界行为及时和她说NO
小时候我记得非常喜欢到小卖部,即使兜里没钱买零食然看到这些玩意我心理都是美滋滋的,或许我就是属于那种懂得家庭的不易努力克制住自己的孩子。
然发小刘美就不一样了,每一次她必会想到各种各样的理由哄她爸爸到小卖部来,然后再用哭,不走,打滚的方式让她爸买,很奇怪她爸每一次都会满足,为此她常常和我分享胜利的零食奖励时也不忘告诉我这些招式特别管用。
显然发小她爸这种行为不但没有即使的引导,而且只会助长她内心的小九九。
作者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家长的我们坚持自己的边界,不买。
因为孩子这一行为是越界,而且造成没有教养,心理扭曲的想法。
当孩子知道得不到的结果自然会妥协,临睡前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不买,什么时候会买,那么孩子下次就会知道我什么行为是达到效果,什么行为是无效。
拒绝吼和唠叨的形式,因为这二者的动作属于负能量,若使用会让孩子很自然地和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会削弱父母权威性,语言显得苍白无力。
明确孩子的边界感,让她了解这一边界是清晰,固定的。
比方说到超市买东西不买,然后打滚不走,这样行为就属于不会得到理解,必须制止。
同时作为父母做出的动作是果断和坚决say no!
丢掉焦虑,用乐趣推动孩子自主成长
很多妈妈平时既要带娃又要工作还有大量的家务需要完成,时常抱怨说完成不了,焦虑到不行。
那么针对这样的形式,作者提出无焦虑的及时记录观察。
随手记录孩子的兴趣,记录游戏清单购买,实时心路历程。
安排孩子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发现孩子喜欢的兴趣点满足合适的要求。
作者说孩子不喜欢玩荡秋千,跷跷板此时引导也没有什么作用,然后发现孩子非常喜欢平衡木以及梅花桩时她就会顺水推舟的引导她们持续的玩下去。
这一点我也深刻认同,发现孩子喜欢,此时我们加以引导,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下去。
这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这种形式顺势而为是最最简单的方式,轻松自在又省力。
写到最后
理解孩子,我们就能找到更轻松的引导方法,并进入更舒服的相处状态。对天性的解读,更理解孩子的内在想法,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自然。
作为我也是两个女孩的妈咪,在阅读这本书籍时不断有新的思维注入到我的认知中,就像作者说的:当妈妈真幸福!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我们对生命、人性、自我以及世界重新的认识一番,重回童年的感觉真好。
同样也将这份感悟传递在读的每一个读者,希望你们也同样真诚地感知到童年的美好,以及天使孩子的降临,接受、发现并推动她们。
感恩遇见这本书籍,感恩遇见读这篇文的你,谢谢谢谢!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是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