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h1>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出乎本心,至诚无伪’。”

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
本章孔子引用这句诗,对《诗经》里的三百零五首作一概括。
但后人对“思无邪”的理解,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1、一种意见认为,“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思无邪”就是“去邪归正”、“思想纯正”的意思。
汉代包咸认为,“思无邪,归于正也。”南朝梁皇侃认为,这是举《诗》来证“为政以德”之事。他还引用晋人卫環的话,认为“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以思邪,邪去则合于正也。”北宋邢昺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南宋朱熹认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此说将“思”解为“欲”、“想”,将“无邪”解为“去邪”,或者“没有邪念”。这种颇似后世望文生义者的解释,历来从之者众,几成定见,但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
A《诗》、《书》、《礼》、《乐》、《春秋》、《周易》,皆道统所在。若《诗》可以用“思无邪”来概括,那么其他五经难道有“邪”吗?难道“思有邪”吗?若六经都可以用“思无邪”概括,《诗》与其他五经又有什么不同呢?
B清人王闿运说:“诗本咏马,马岂有邪正哉?”意思是说,“《駉》这首诗本来是歌咏马的,马难道有邪和正吗?”
2、另一种意见认为,“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艺术特点的概括,“思无邪”就是“至情流溢,直写衷曲,真诚无伪”的意思。
程颐说:“‘思无邪’者,诚也。”(《论语集注》)“思无邪”,就是“诚”。
张栻说:“《诗》三百美恶怨刺虽有不同,而其言之发,皆出于恻怛之公心,故‘思无邪’一语可以蔽之。”(《南轩先生论语解》)
李中孚说:“六经皆古圣贤救世之言,凡一字一句,无非为后人身心性命而设。今人只当文字读去,不体认古人立言命意之旨,所以白首穷经,而究无益于自己身心性命也。即如《诗》之为教,原是教人法其所宜法,而戒其所宜戒,为善去恶,思不至于有邪耳,故曰‘诗以道性情’。若徒诵其篇章之多,善无所劝而恶无所惩,则是养性情者反有以累其性情矣。”(《四书反身录》)
这种意见,是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的。
A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B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通过诗兴发情志,通过礼养成行为,通过乐成就德行。
C 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大意是,《诗》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书》用来记述政事,《礼》用来表述行为规范,《乐》用来传递和谐的音律,《易》用来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春秋》用来讲述名分的尊卑。
但《诗经》本质是以文化人的文学创作,不是道德文章。《诗经》所以能“兴观群怨”,正在其通过赋比兴等文学手段,或直抒胸臆,或一咏三叹,或千回百转,以真性情感发、兴发人的真性情,以真情动人,以真诚化人。
蒋伯潜说:“文学以‘真’为第一义,诗三百篇,大之美刺朝廷政治,小之人之抒写男女情感,皆能立其诚,故‘思无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