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杭州2035交通规划解读:未来十五年,杭州如何通达全国、链接全球?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透过一座城市的交通规划,往往可以窥探到它未来发展的雄心壮志。

近期,杭州发布了《杭州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谋划了杭州未来十五年的交通体系。

向外,杭州继续提高与全国及全球主要城市的通达便利度;向内,杭州规划以更高效的交通网络,支撑“一核九星”城市新型空间格局,让市民生活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在此次《规划》中,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如构建门户枢纽、发力快货物流;也有细微之处的优化,包括整治断头路、停车场等。

<h4>成为交通“门户枢纽”</h4>

提升杭州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以此支撑城市能级的进阶,是杭州此轮交通规划的核心目的之一。

《规划》提出,要建设“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也就是杭州都市1小时通勤、长三角城市2小时到达,杭州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能级的提高,杭州不仅与长三角城市经济来往密切,在一些领域,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也有密切的市场互动。在此发展趋势上,杭州实现更为高效的对外连接十分迫切。

对外通道决定区域间合作的深度。当下,《规划》提出“门户枢纽构建战略”,未来五年的建设将重点突出杭州的门户枢纽功能,开展大通道建设,并以区域交通廊道为轴引导各类产业平台的布局。

具体来看,铁路方面,杭州要实现3-5小时直达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2小时互达长三角主要城市,并与上海铁路各大枢纽互联直达,完善市域(郊)铁路,形成省域及都市圈的1小时交通圈。

近期的铁路建设规划包括了续建湖杭铁路、杭温铁路二期(杭州至义乌段)、金建铁路、杭衢铁路、上海经乍浦至杭州铁路、上海至杭州城际铁路、南京至杭州铁路二通道等。

以上均为长三角城市间的铁路线路,上述铁路建成后,杭州连接长三角城市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在长三角以外,要快速抵达其他城市,航空仍是主要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萧山机场将进行扩建外,杭州也将新建铁路萧山机场站。

机场与高铁无缝中转的空铁联运,是很多国际机场的“标配”,国内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以及国外的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英国希斯罗机场等皆是如此。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开通磁悬浮线路后,以浦东机场为轴心乘坐公共交通出行1小时通勤圈,可以覆盖到的城区居民比例提升了一倍,极大改善了居民对外出行的便利度。

未来萧山机场站的建成通车,也将更大程度释放萧山机场的服务能力,提高空港进出杭州腹地的效率。随着上述规划的落地,杭州的城市通达性将进一步提升,杭州与各大区域间的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的流通也将更加便利。

<h4>以“快货物流”链接全球</h4>

杭州不仅希望更紧密地链接国内重点城市,也正试图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20中国城市全球联系竞争力报告,通过航空联系度、网络热度、科研人员联系度、金融企业联系度、科技企业联系和航运联系度六大指标来计算城市的全球联系指数。

在全球联系指数的排名中,杭州与天津并列拿下国内城市的第六位,前面分别是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

从上述研究来看,杭州的全球联系指数已领跑新一线城市,但尚未拉开绝对优势,并且与前面五座一线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如何稳固优势、继续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攀登?快货物流或将成为杭州的一大突破口。

众所周知,全球化发端于海运,当下许多全球著名城市都拥有较为发达的港口。杭州不具备上海、宁波拥有的大型良港,但当下全球航空已发展成熟,杭州做大萧山机场,切入依托空港的快货物流“新赛道”,不失为精彩一招。

相应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也写进了《规划》——快件国内1天到达,周边国家两天到达,全球主要城市三天到达。

具体来看,作为重要支撑的萧山机场将续建T4航站楼,新建第三、第四跑道和东货运区、南货运区。重点发展欧美直飞航线,加密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航线航班。

至2035年,国际航点达到100个以上,国际旅客吞吐量占比提高到20%以上,航空全货机比例超过50%。

在此规划下,未来萧山国际机场也将“剑指”浙江省国际航空货运主枢纽、长三角航空快件集散中心,并争取发展成为全国航空快件中心。

与此同时,水运方面杭州也有布局,例如借力周边大港——加强杭州港至乍浦港、宁波舟山港江海河联运,着力打造内河外贸集装箱精品航线,加强与上海港及长江黄金水道沿岸的港口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浙江省曾提出“建立浙江快递物流指数,打造全球航运物流风向标”的目标要求。

在此背景下,杭州瞄准发展智慧物流产业赛道,充分发挥自身数字化产业的强势优势,以吸引更多代表未来物流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资源在杭州汇聚,从而构筑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慧物流中心。

<h4>营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h4>

“交通对于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人与物在空间移动的能力,还在于营造、甚至是引导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提到。

在越来越注重人居环境的时代,城市的宜居度也会被纳入到人才落户和产业投资的重要考量要素之中。

何为宜居?宜居并非是简单的栽树种花,而在于城市的细节是否符合市民的真实需求。例如交通拥堵、职住分离等大城市中的不和谐因素,已被讨论了多年。但关键是,城市怎样一点点优化这些问题。

这正是杭州此次规划的出发点之一——通过交通与空间、产业的协同,尽可能让市民减少长距离出行,降低核心城区交通需求尤其是小客车交通总量,满足市民畅通出行的需求,并提升街道活力。

其中,对于市民最为关注的轨道交通,近期杭州将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工程,至2035年,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里程达到1100千米以上,轨道交通成为公共交通出行的主体、支撑城市新型空间格局的形成。

同时,核心城区与“九大星城”的快速联动,也将通过完善市域(郊)铁路网络和轨道快线网、城市普线网、片区局域线网来完成,从而打造“轨道上的杭州”。

另外,为改善空间的连通性,杭州还规划打通城市道路“断头路”80条以上。对于停车难的问题,杭州也提供了精细的方案。在近期建设规划中,核心城区将围绕老旧小区、学校、医院等停车矛盾突出的区域建设公共停车场,“九大星城”则重点发力于换乘——结合轨交站点、客运枢纽建设公共停车场等。

除此之外,《规划》对慢行系统、水上客运等“更休闲”、更多元的交通方式也有布局。例如提升人行道与商业设施的融合度、加密绿道;逐步弱化京杭大运河核心城市段的货运功能,将空间让渡给水上客运、旅游及城市生活物资的运输等。

整体而言,此次规划在涉及居民生活的交通领域,展现了视角更为精细、功能更人性化的特点。杭州也试图以营造更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来提升城市的综合能级。按照《规划》展现的图景,作为江南水乡的杭州,未来,市民在钱塘江、千岛湖的碧波上乘坐水上巴士、开展水上运动的身姿或将成为一道风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