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h1>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生一切福分的根本,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环境,主要来自于自己的本心。
当自己的内心能够保持善良,心怀慈悲的时候,愿意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身边正在遭受痛苦的人解脱苦难之中,必然像在风吹落叶之中扫出一条可供人行走的宽阔之路一样,这条路不仅仅方便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与人方便的同时,自己也不会再受荆棘满布的曲折小径之苦,这也就是种德受德,施惠受惠的道理。
人生真正的慈悲心,不仅仅是高远的情怀,更不仅仅是为别人解决苦难的工具,而是释怀自己,升华自我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与周围的事物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对于那些本不属于自身的事物予以关怀的同时,自己也在无形之中受惠于其中,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顿悟和修行。
邹国与鲁国交战之时,邹穆公问孟子:“我们的官员有三十三人牺牲在战场,但是当时并没有百姓愿意上阵帮助杀敌的,怎么办才好?”
孟子听了就说:“遇到灾荒收成不好的时候,您的老百姓之中老弱病残的人大量饿死,尸体填满沟壑,壮年的人为了逃亡而远离家乡,这样的人有千人之多,但是当时您的仓库有许多粮食财物,很多官员却没有将这种情况上报,因为他们的冷漠而残害了百姓,曾子就说;‘戒之,戒之,出尔反尔者,反乎尔者也’,老百姓现在只是用同样的手段回敬而已,所以大王您不要责怪他们。”
孟子在这里谈的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当邹穆公在孟子面前提出抱怨的时候,说自己的官员身负战场而死,却没有百姓出手相助,而孟子就就对邹穆公说:往年饥荒的时候,老百姓饿死逃荒时,在上位者也同样见死不救,正是因为他们的冷漠,所以才有了百姓后来漠视的结果。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百姓身上,而在“上位者”自己身上,你想让百姓怎么对待在上位者时,就要上位者首先做到怎么去对待百姓。
孟子在这里还举出曾子的一句话:戒之,戒之,出尔反尔者,反乎而者也。
意思就是说: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你,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道理,所以孟子的这番话对于我们的今天来说,同样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人生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好像是放了一面镜子在自己面前一样,你自己展现出什么样的姿态,最后镜子之中映射的便是同样的面貌。
所以当你期待一个事物或一个人在你面前呈现一个好的状态,哪怕你希望这个世界对你相对友善一些的时候,就要用正确且平和的态度去对待这面“镜子”,最后它才能反射出你所期望的状态。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h1>
在《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曲上无直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邪僻的上司必定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常言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不管是作为一个领导,还是作为一个群体的领路人,或者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你想让家人呈现什么样的作风,就要言传身教的去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对方。
一个单位形成的风气,一个家庭形成整体的教养家风,都是由一个主心骨决定的,如果领导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那下面必然会产生一群阿谀奉承者,如果领导是一个明智之人,那下面的人必然能够遵守最起码的德行与底线。
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家,不仅能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苦,而且也身体力行,在继位之后依然倡导节俭。
在明朝建立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建宫室,负责工程的人就把图纸送给朱元璋审批,朱元璋就把所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全部去除,而且命人在墙壁上画了很多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做装饰,就是为了让自己和众多官员时刻不忘历史教训。
朱元璋用的车与器具等物品,按照惯例应该用金制的,然后也都下令用铜制来代替,主管这件事情的官员就说:“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就说:“朕富有四方,不是吝啬这一点黄金,是为了奉行俭约之道,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从小到大的。”
不仅如此,朱元璋睡的床和普通中产人家睡的床也都没有太大区别,吃的饭也非常注重节俭。
这件事情传达的是言传身教的道理,但是他所暗含的智慧却是由自身映射外在的现象。
一个人想面对什么样的状态,想让身边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做到如此,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自身是具备磁场的,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你吸引的也都是相同类似的人,反之亦然。
所以当你想要营造一个平和安稳的人生状态,首先在自己内心就要塑造一个平和的内在心态,以慈悲来感化他人,这样才会由内心影响外在,这才是一个人最合适的觉悟状态。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