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h1>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生一切福分的根本,并非完全取決于外在環境,主要來自于自己的本心。
當自己的内心能夠保持善良,心懷慈悲的時候,願意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身邊正在遭受痛苦的人解脫苦難之中,必然像在風吹落葉之中掃出一條可供人行走的寬闊之路一樣,這條路不僅僅友善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與人友善的同時,自己也不會再受荊棘滿布的曲折小徑之苦,這也就是種德受德,施惠受惠的道理。
人生真正的慈悲心,不僅僅是高遠的情懷,更不僅僅是為别人解決苦難的工具,而是釋懷自己,升華自我的一個過程。
當我們與周圍的事物自然融為一體的時候,對于那些本不屬于自身的事物予以關懷的同時,自己也在無形之中受惠于其中,這是一種更進階别的頓悟和修行。
鄒國與魯國交戰之時,鄒穆公問孟子:“我們的官員有三十三人犧牲在戰場,但是當時并沒有百姓願意上陣幫助殺敵的,怎麼辦才好?”
孟子聽了就說:“遇到災荒收成不好的時候,您的老百姓之中老弱病殘的人大量餓死,屍體填滿溝壑,壯年的人為了逃亡而遠離家鄉,這樣的人有千人之多,但是當時您的倉庫有許多糧食财物,很多官員卻沒有将這種情況上報,因為他們的冷漠而殘害了百姓,曾子就說;‘戒之,戒之,出爾反爾者,反乎爾者也’,老百姓現在隻是用同樣的手段回敬而已,是以大王您不要責怪他們。”
孟子在這裡談的是君與民、官與民的關系,當鄒穆公在孟子面前提出抱怨的時候,說自己的官員身負戰場而死,卻沒有百姓出手相助,而孟子就就對鄒穆公說:往年饑荒的時候,老百姓餓死逃荒時,在上位者也同樣見死不救,正是因為他們的冷漠,是以才有了百姓後來漠視的結果。
是以真正的問題并不在百姓身上,而在“上位者”自己身上,你想讓百姓怎麼對待在上位者時,就要上位者首先做到怎麼去對待百姓。
孟子在這裡還舉出曾子的一句話:戒之,戒之,出爾反爾者,反乎而者也。
意思就是說:你怎麼對待别人,别人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敬你,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道理,是以孟子的這番話對于我們的今天來說,同樣具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
人生的整個過程和結果,就好像是放了一面鏡子在自己面前一樣,你自己展現出什麼樣的姿态,最後鏡子之中映射的便是同樣的面貌。
是以當你期待一個事物或一個人在你面前呈現一個好的狀态,哪怕你希望這個世界對你相對友善一些的時候,就要用正确且平和的态度去對待這面“鏡子”,最後它才能反射出你所期望的狀态。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h1>
在《素書》之中有一句話,叫:曲上無直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邪僻的上司必定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常言說:“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不管是作為一個上司,還是作為一個群體的領路人,或者是一個家庭的主心骨,你想讓家人呈現什麼樣的作風,就要言傳身教的去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對方。
一個機關形成的風氣,一個家庭形成整體的教養家風,都是由一個主心骨決定的,如果上司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那下面必然會産生一群阿谀奉承者,如果上司是一個明智之人,那下面的人必然能夠遵守最起碼的德行與底線。
朱元璋出生于貧苦農家,不僅能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艱苦,而且也身體力行,在繼位之後依然倡導節儉。
在明朝建立之後,按計劃要在南京營建宮室,負責工程的人就把圖紙送給朱元璋審批,朱元璋就把所有花裡胡哨的東西全部去除,而且命人在牆壁上畫了很多觸目驚心的曆史故事做裝飾,就是為了讓自己和衆多官員時刻不忘曆史教訓。
朱元璋用的車與器具等物品,按照慣例應該用金制的,然後也都下令用銅制來代替,主管這件事情的官員就說:“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就說:“朕富有四方,不是吝啬這一點黃金,是為了奉行儉約之道,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開始,都是從小到大的。”
不僅如此,朱元璋睡的床和普通中産人家睡的床也都沒有太大差別,吃的飯也非常注重節儉。
這件事情傳達的是言傳身教的道理,但是他所暗含的智慧卻是由自身映射外在的現象。
一個人想面對什麼樣的狀态,想讓身邊的人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要做到如此,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人自身是具備磁場的,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你吸引的也都是相同類似的人,反之亦然。
是以當你想要營造一個平和安穩的人生狀态,首先在自己内心就要塑造一個平和的内在心态,以慈悲來感化他人,這樣才會由内心影響外在,這才是一個人最合适的覺悟狀态。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