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总司令
一、“技术决定一切”:军事技术在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
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始终高度重视军事技术在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红军初创时期,士兵大多数是“穿上军装的农民”,从没有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对武器的使用更是一窍不通。因此,当这些农民穿起军装,首先就必须训练他们掌握现有武器的使用技术。训练的内容,朱德强调“应着重一些基本的东西”,包括枪支的使用、保管,刺刀的使用技巧等。
随着我军的不断壮大,武器装备也不断地得到改善,“中国的新式武器来自各国,类型也日益复杂化”,“技术日益进步的现代,不仅在战争中特别加强了技术的作用,使用技术的知识训练也复杂了,并且由于技术的进步变更了战术的原则”。因此,技术训练也就不能局限于现有武器、基础武器的掌握,必须重视新式武器的学习。对此,朱德要求:“红军在战术方面必须超过敌人,在技术方面必须努力学习使用新式武器的知识,以便我们从敌人中间得到新式武器时,一到手就知道如何使用。”还进一步阐述到:“我们军队之所以会有如此旺盛的士气,乃是依靠政治上的优势,而技术上则缺乏基础,这不单是我军的装备不如敌人,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很多同志对现有技术的掌握还非常不够。因此,过去不知有多少可爱的同志作了可以避免而未能避免的牺牲,不知有多少可以全部歼灭敌人的机会而未能全部歼灭。这个血的教训应该好好地接受。可以设想:假定我们能进一步地掌握技术,把旺盛的士气同掌握技术结合起来,那么我军士气必然会更加高涨,作战能力与信心必然会更加提高,给敌人的杀伤力必然会更大,自己的损失则会更少。”他强调:“假定每个战士都能熟练地掌握自己的武器,发挥其威力到最高度,那么我们的教育便是一个空前的胜利。”为此,朱德十分注重技术的组织与训练。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朱德把俘虏过来的无线电技术人员迅速组织起来,利用缴获的一部收报机和一部15瓦的无线电台,创立起第一个无线电通讯大队,促进了我军通讯水平的提高。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撰写了《把科学与抗日结合起来》的重要文章,指出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充实我们的力量,充实军队的战斗力。并发出号召:“我们还要努力前进,把科学与抗战建国的大业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方面的胜利来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这就结合时代特征,肯定了军事技术进步在军事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历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实践也证明,军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从建设现代化军队目标出发,认为“现代的国防建设是建立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最新式的装备上的”,必须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朱德多次强调,空军、海军、装甲兵等新式军兵种能否建设好,“技术具有决定作用”,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掌握技术是个关键,在一定意义上,技术决定一切”。当前,“我们部队最要紧的就是技术,只有技术搞好了,战术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力”,“技术不好,战术也不会好,技术好了战术也容易学好”,“军事任务要靠技术来完成”。因此,朱德号召全军指战员要“毫不满足地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新的技术,学会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本领,提高现代化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水平”。1957年8月,他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尖端军事技术,发展武器原子弹和导弹。他的这一主张,当时得到周恩来的肯定。周恩来说:“朱老总讲得好,你有了两弹,原子弹和导弹,人家对你就不同了,这对科学技术有好处,尖端和基础是有密切关系的。”1960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朱德再次强调:“我们的军队一定要下决心用尖端技术武装自己,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在思想上政治上武装好,再加上先进的装备,那就成为天下无敌的军队,这样就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不敢侵略我们。”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军事技术教育要坚持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朱德特别强调军事教育也要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军事教育和其他的事情一样,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然不仅于事无补,有时反有害于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所谓的技术教育,并不是指那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而言,而是如何把现有的技术练好,务使每个战士在现有条件下,既能在部队中集团作战,又能在分散时各自为战。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八路军、新四军能够有些新的技术装备,用新的技术给敌人以更大的杀伤,给国家民族多尽一点力”。军事技术教育尽管有着共性的原则,但教育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贴近实战、贴近部队的需要,无论是院校教学还是部队训练,都必须解决好“教些什么,怎样教法,什么人教等问题,都需要根据部队的真实情况,提出解决的办法,不然情况不真,方法不对,教育仍然是没有办法搞好的”。为此,朱德强调军事技术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情况缺什么补什么;学习技术应该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教员的选拔要依靠现职干部;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说:“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计划与要求是否从实际出发,是否实事求是。一切的事实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其他事情如此,军事教育亦然。”
从实际出发,要求军事技术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因而对军事教育这一特点深有体会。比如在红军初创时期学习军事技术,就不能过多地讲原理,因为当时士兵的文化水平很低,很多问题都听不懂,而且学习技术也与“学习政治、文化及一般战术战略原则不同”。因此,朱德主张少讲多练,“经常地练,反复地练,要练得有劲、有力、准确、熟悉。应该改变过去重训不重练的偏向”。当部队有了新式的装备、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就可以多讲一些战略战术原则,多讲一些技术原理。解放战争时期,“为着战略反攻,必须有新式的装备,从现在起就要注意提高军事技术,以便到时能够使用。我们已经缴获一些炮,现在就应好好学习炮兵技术和研究现代战争的战术”。从实际出发,要求军事技术教育要着眼于练兵质量的提高,实现人与技术的密切结合。朱德认为,部队搞军事训练,不是搞一般性的战术训练,而应着重于一些基本的东西,首先要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使每一个战士都能熟练地掌握自己的技术,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实现人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练兵要有个目的。练到什么样子才算是一个好兵,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呢?一个是要勇敢,一个是要有技术。这两个东西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勇敢,你怕死,那就打不成仗……我们练兵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人又勇敢又有技术,这样,打起仗来就有把握了。”因此,军事技术教育就应着眼于部队实际和作战需要,以提高训练质量和战斗力为目标来展开。 三、“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军事技术教育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实现军队现代化,离不开人和物的结合。朱德从一生的军事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战争中,人和物相比较,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对军队的建设来讲,拥有技术先进的武器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人,认为“今后的战争,将使用大量的军事技术与战斗器材,并有大量的人员参加作战,如果不能掌握复杂的武器技术和学会诸兵种的联合作战,就不能战胜敌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朱德提出,要“很好地将队伍训练和组织起来,精心研究科学技术,并很好地掌握它”。为达此目的,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技术。在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某些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干部的学习”。干部不仅要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提高军政理论水平,“还要提倡干部学习技术,尊重技术,掌握技术”,“每个干部特别是团以上干部都要学会技术”,“今后战场上不能有不会打仗的人,都要会使用武器,指挥员、政治工作者、后勤人员都要这样”,“技术不但要学会,而且要学得熟练,使用得很灵活”。干部在学习中必须“抱虚心的态度”,“和战士一起学,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摆架子”,“应该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要以党性保证,全心全意地钻研技术,达到专业化”。
武器装备越先进,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就越广泛,对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要求就愈高。所以,朱德同志历来重视我军指战员学文化,学技术,并把文化知识作为学习和掌握军事科学技术的基础,作为打开科学技术大门的钥匙和建设现代化军队必备的条件。朱德同志在铁道兵第三次庆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社会是天天进步的,我们也应该天天进步。这就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战争实践也是不断变化的,军事技术必然会跟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对军事技术的学习,就决不能停留在一个历史阶段上,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正是朱德同志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要求广大指战员加紧学习科学文化的根本原因。朱德认为:“要学习文化,技术兵种的指战员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没有文化,有了书报不能看,有了新式的机器不会用。有了文化,就可以学习各种科学技术。”1951年元旦,在军委举行的同乐会上朱德同志发出了“学习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以加速部队的现代化建设”的号召,并多次向全军发布命令,要求全军官兵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经过文化教育,到1953年5月,人民解放军干部战士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军成员由原来80%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变成了80%以上达到初小毕业以上文化水平,对军事技术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快速提高干部的军事技术水平,军事院校学习是有效的渠道。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培养一大批优秀军事技术人才,朱德十分重视各类军事技术院校的创建工作。认为,办好学校是建设军队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好的学校才能给我们培养训练出好的干部。对于军队来说,“办好学校是一个长期的、永久性的建设任务”,是培养现代军事人才必需的一项战略举措,否则不可能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并对学校的任务、办学方针、学习内容,对学员的要求等都作了具体指示,他指出,军事院校应首先明确自己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规院校应该有统一的训练计划和制度,应有完备和良好的教材,学习要有较长的时间保证,学生从入学、升级到毕业都应有严格的国家考试,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要和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相结合,要认真研究作战对象的特点,吸收抗美援朝的作战经验。在朱德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到1957年,我国先后建立起了100多所包括各军兵种的院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院校体系,先后培养了20多万干部,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创造了条件。
四、“练兵必先练心”:军事技术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朱德把军人的素质分为政治和技术两个方面,并进一步概括为“勇敢”和“技术”。他指出,勇敢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割的。如果只有技术而不勇敢是不能打仗的,只勇敢而没有技术,也不能完成军人所担负的任务。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勇敢加技术”的口号。要使军人具备既勇敢,又有技术,就要强调军事技术教育,要加强政治训练,通过政治训练来培养军人的勇敢精神。对于政治训练的重要性,朱德有着深刻的感受。他认为,革命军队的政治训练,是军事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的条件来决定,最主要的是靠红军的阶级政治觉悟、政治影响……”,“在政治上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就是把握着不可抵抗的无形的武器,在精神上建立了铁的红军的基础”。
军事技术教育首先是一种政治教育,是一种为完成武装任务提供保障的政治工作。因此,军事技术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教育训练的首位,做到“练兵必先练心”、“练心要从政治着手”。所谓练心,就是军队的政治训练,就是“启发和提高指挥员战斗员的无产阶级的觉悟,使他们认清本阶级的利益,努力于本阶级的政治任务,与敌人作决死的斗争,去达到消灭敌人、解放本阶级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对官兵进行阶级教育,让官兵们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属性,以及所受到的阶级压迫,同时教育官兵明白革命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全中国的工农及劳苦群众的利益,自己在战争中积极完成其一部分任务实际就是为了争取战争的全部胜利。朱德认为,一旦他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一心一意地学习技术,一心一意地团结自己,打击敌人。所以练兵必先从政治着手。练心就是做政治工作,启发战士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从不觉悟到觉悟”。
因此,无论以什么形式来进行军事技术教育,都要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来保证和加强部队的政治素质,保证军事教育训练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好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使每个指挥员战斗员都能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