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月光戴暡——赣南客家语境中生动而美丽的月景客家乡愁系列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客家乡愁系列</h1>

小时候,每当月现晕影,就听大人说:今夜月光又戴wèn。

月光戴暡——赣南客家语境中生动而美丽的月景客家乡愁系列

月光,是客家人对月亮的称呼。客家人称太阳为日头,称月亮为月光。

月光戴wèn,这个wèn说的就是晕了,但这个wèn是哪个字,为什么叫wèn,则一直不知。

那时,家家物质条件都差,大家夜晚在室外的时间也较多,尤其月夜,聚在外面月光下,大人闲聊,小孩玩闹,都沐浴在月色之中,对月亮的亲近之感都很强。每到月圆,孩子们都会仰望明月,寻找着里面那位打(编织)草鞋的老爷爷,因为大人们常说,月光里面有个打草鞋的老头拐,到了月圆之时就会出来。小孩们也常在明月辉映之下,一边玩耍,一边唱念着“月光光”的童谣。其中一首,现今念来,仍觉趣味盎然:

  月光光,月华华,

  砍根竹嘞吊蛤蟆。

  蛤蟆背上一本书,

  送嘞哥哥去读书。

  读又读唔出,

  送嘞去打铁。

  打又打唔烂,

  送嘞去讨饭。

这首“月光光”,既道出了客家乡亲对孩子的殷殷期望之情,又借小哥哥的凄惨命运,诙谐而生动地对孩子们加以训诫,寥寥数语,唱来却戏剧感极强,令人忍俊不禁。

后来,生活逐步改善,家家条件好了,夜晚也都多处于室内了,月亮渐从人们视野中疏离,城区明耀的灯光,也常使月亮变得更加遥远,“月光戴wèn”这一美景,似乎也变成了遥远的记忆。

日前,在头条上读到一篇广州日报的《客家话之美》,作者李远芳在文中提到各地客家人眼中的月晕之景——月光荷枷、月光戴栏:

我的家乡在惠州……“月晕”。我的家乡将此称为“月光荷枷”,广东陆河和广西贺州的朋友也这么讲。客家话里月亮叫“月光”;“荷”,肩上扛着的意思;月光荷枷,就是月亮戴着圆圆的枷,真形象呀!这美丽的枷,大概是月亮“甜蜜的负担”吧!翻开梅州和台湾地区的客语词典,我发现他们的叫法与之类似——“月光戴栏”(也有写作“带岚”的)。在生活中,客家话常把竹篾编织成的圆形物体叫“栏”。月亮戴上光辉灿烂的“栏”,诗意也是不言而喻。

文中也提及赣州的——月光戴蒙:

一位江西赣州的朋友称之为“月光戴蒙”,让人联想到新娘盖着头纱,朦朦胧胧,和月晕多像啊。

月光戴蒙,这个蒙,我想作者是依音而写,他的那位赣州朋友真说的是men音,也不足为怪,因为普通话中发wen音的,在客家语中也有被念作men音的,如“问”字。

但我觉得这个“蒙”字还是不够恰当,也不够形象。

那么,这个wèn到底是哪个字,或者说有没有对应的汉字呢?

为探究竟,我找出《古代汉语词典》翻查起来,结果查到:

暡:音wěng,单字无义,与“曚”构成“暡曚”,义为:日光不明的样子,昏暗的样子。

滃:音wěng,义:①云气涌起。②水势盛大。

暡、滃与曚、濛,都有不明、迷蒙之义,看来翁、蒙作声旁似乎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以蒙为声旁者中有“朦”,以翁为声旁者中也当有“䐥”才对。

但在《古代汉语词典》里没有这个“䐥”字,《现代汉语词典》里更是没有。

试着用五笔输入法输入“ewcn”,出来了,有这个”䐥“字。

进入汉典网搜寻,还真有这个“䐥“字,只是无释义,在《康熙字典》项下标注:【廣韻】䐥。臭貌。【集韻】肥貌。

【廣韻】臭貌。不知作何而讲。

【集韻】肥貌。倒也凑乎,也算形象,月亮围上一环晕影,不正如肥胖了一圈么。

然而,“䐥”字是归于【肉】部。也就是说,形旁的“月”,是“肉”,而非日月之“月”。这就与月亮不相关了,“月光戴wèn”这个wèn,看来还当是“暡”,但发音是去声。

月光戴暡,月亮戴着一个朦胧昏暗的梦幻般的光环,以之形容月晕,既形象,又富于人性化,真是生动而有趣。

其实说来,“暡”并非月光所专有。

有月晕,也有日晕。同样,有月光戴暡,也有日头戴暡。只是日晕在白天,日光也强烈刺眼,不似月光柔和近人,在暗夜予人以明亮,是以关注度远不如月晕了。日头戴暡,也鲜有人提起。

油灯也有灯晕。以前点油灯,遇到灯芯结花戴暡,那是极为难得的吉利,主人往往会很高兴地说:啊,灯花戴暡,明日有客来。这情景,不就是典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客家人的好客,也由此可见一斑。

水里的涡圈,客家人也会称作“wèn”。只是这个wèn,虽也环状,然漾于水中,没有迷人的光亮,也就只能称之为“汶”,而不能称之为“暡”了。

最后,再回过头来看,《客家话之美》一文中称月晕作“月光戴蒙”,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