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光戴暡——贛南客家語境中生動而美麗的月景客家鄉愁系列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客家鄉愁系列</h1>

小時候,每當月現暈影,就聽大人說:今夜月光又戴wèn。

月光戴暡——贛南客家語境中生動而美麗的月景客家鄉愁系列

月光,是客家人對月亮的稱呼。客家人稱太陽為日頭,稱月亮為月光。

月光戴wèn,這個wèn說的就是暈了,但這個wèn是哪個字,為什麼叫wèn,則一直不知。

那時,家家物質條件都差,大家夜晚在室外的時間也較多,尤其月夜,聚在外面月光下,大人閑聊,小孩玩鬧,都沐浴在月色之中,對月亮的親近之感都很強。每到月圓,孩子們都會仰望明月,尋找着裡面那位打(編織)草鞋的老爺爺,因為大人們常說,月光裡面有個打草鞋的老頭拐,到了月圓之時就會出來。小孩們也常在明月輝映之下,一邊玩耍,一邊唱念着“月光光”的童謠。其中一首,現今念來,仍覺趣味盎然:

  月光光,月華華,

  砍根竹嘞吊蛤蟆。

  蛤蟆背上一本書,

  送嘞哥哥去讀書。

  讀又讀唔出,

  送嘞去打鐵。

  打又打唔爛,

  送嘞去讨飯。

這首“月光光”,既道出了客家鄉親對孩子的殷殷期望之情,又借小哥哥的凄慘命運,诙諧而生動地對孩子們加以訓誡,寥寥數語,唱來卻戲劇感極強,令人忍俊不禁。

後來,生活逐漸改善,家家條件好了,夜晚也都多處于室内了,月亮漸從人們視野中疏離,城區明耀的燈光,也常使月亮變得更加遙遠,“月光戴wèn”這一美景,似乎也變成了遙遠的記憶。

日前,在頭條上讀到一篇廣州日報的《客家話之美》,作者李遠芳在文中提到各地客家人眼中的月暈之景——月光荷枷、月光戴欄:

我的家鄉在惠州……“月暈”。我的家鄉将此稱為“月光荷枷”,廣東陸河和廣西賀州的朋友也這麼講。客家話裡月亮叫“月光”;“荷”,肩上扛着的意思;月光荷枷,就是月亮戴着圓圓的枷,真形象呀!這美麗的枷,大概是月亮“甜蜜的負擔”吧!翻開梅州和台灣地區的客語詞典,我發現他們的叫法與之類似——“月光戴欄”(也有寫作“帶岚”的)。在生活中,客家話常把竹篾編織成的圓形物體叫“欄”。月亮戴上光輝燦爛的“欄”,詩意也是不言而喻。

文中也提及贛州的——月光戴蒙:

一位江西贛州的朋友稱之為“月光戴蒙”,讓人聯想到新娘蓋着頭紗,朦朦胧胧,和月暈多像啊。

月光戴蒙,這個蒙,我想作者是依音而寫,他的那位贛州朋友真說的是men音,也不足為怪,因為國語中發wen音的,在客家語中也有被念作men音的,如“問”字。

但我覺得這個“蒙”字還是不夠恰當,也不夠形象。

那麼,這個wèn到底是哪個字,或者說有沒有對應的漢字呢?

為探究竟,我找出《古代漢語詞典》翻查起來,結果查到:

暡:音wěng,單字無義,與“曚”構成“暡曚”,義為:日光不明的樣子,昏暗的樣子。

滃:音wěng,義:①雲氣湧起。②水勢盛大。

暡、滃與曚、濛,都有不明、迷蒙之義,看來翁、蒙作聲旁似乎存在着一種對應關系,以蒙為聲旁者中有“朦”,以翁為聲旁者中也當有“䐥”才對。

但在《古代漢語詞典》裡沒有這個“䐥”字,《現代漢語詞典》裡更是沒有。

試着用五筆輸入法輸入“ewcn”,出來了,有這個”䐥“字。

進入漢典網搜尋,還真有這個“䐥“字,隻是無釋義,在《康熙字典》項下标注:【廣韻】䐥。臭貌。【集韻】肥貌。

【廣韻】臭貌。不知作何而講。

【集韻】肥貌。倒也湊乎,也算形象,月亮圍上一環暈影,不正如肥胖了一圈麼。

然而,“䐥”字是歸于【肉】部。也就是說,形旁的“月”,是“肉”,而非日月之“月”。這就與月亮不相關了,“月光戴wèn”這個wèn,看來還當是“暡”,但發音是去聲。

月光戴暡,月亮戴着一個朦胧昏暗的夢幻般的光環,以之形容月暈,既形象,又富于人性化,真是生動而有趣。

其實說來,“暡”并非月光所專有。

有月暈,也有日暈。同樣,有月光戴暡,也有日頭戴暡。隻是日暈在白天,日光也強烈刺眼,不似月光柔和近人,在暗夜予人以明亮,是以關注度遠不如月暈了。日頭戴暡,也鮮有人提起。

油燈也有燈暈。以前點油燈,遇到燈芯結花戴暡,那是極為難得的吉利,主人往往會很高興地說:啊,燈花戴暡,明日有客來。這情景,不就是典型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嗎?客家人的好客,也由此可見一斑。

水裡的渦圈,客家人也會稱作“wèn”。隻是這個wèn,雖也環狀,然漾于水中,沒有迷人的光亮,也就隻能稱之為“汶”,而不能稱之為“暡”了。

最後,再回過頭來看,《客家話之美》一文中稱月暈作“月光戴蒙”,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