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会议现场。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胡远航)2019寒武纪疫情国际研讨会在云南澄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就寒武纪疫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纪念澄江生物群发现35周年。
在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动物形状(门级分类单位),包括脊椎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内迅速出现,这一快速进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爆发。寒武纪疫情是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多学科前沿领域之一,也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声誉的领域之一。
位于寒武纪爆发中心的澄江生物群,是一个罕见的化石宝库,生动再现了5.2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真面目,充分展示了早期寒武纪生物的多样性,追溯了寒武纪最现存动物物种的进化,为揭示寒武纪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证据, 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12年7月1日,澄江动物化石遗址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图为澄江生物群生态恢复图。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芳辰表示,到目前为止,在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260多种物种,属于20多种动物。澄江动物群不仅展示了动物结构的复杂多样,也反映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性,如虾化石的发现表明,寒武纪早期海洋已经建立了由"金字塔"食物链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巨型食肉动物统治着寒武纪海。从澄江生物群整体上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了以活体动物为主的现代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毛燕透露,新的研究表明,氧气水平是控制寒武纪疫情的最关键因素。通过高精度的地球化学研究数据,中国、英国和俄罗斯团队发现,在寒武纪爆发的高峰期,海水碳和硫同位素值同时波动的数量和幅度与动物化石多样性变化的数量和幅度高度一致。在大约200万年后,大约5.14亿年后,碳和硫同位素之间的变化不同步,碳同位素保持显着的负异常和硫同位素的频繁波动。巧合的是,这一次发生了全球寒武纪大灭绝。
澄江生物群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都源作了题为"进化比达尔文想象的更复杂——简要描述了寒武纪喷发和人类进化大爆发"的报告。他认为,人类的进化速度与寒武纪爆发一样快。其中,文化驱动是主要原因。随着文化基因变得越来越复杂,驱动力将变得更加强大。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主办,澄江县人民政府协办。会议期间,还将组织专家学者对天山澄江生物群、眉浙村小壳生物群等重要化石产地和概况进行实地科研。
图为澄江化石土地自然博物馆的化石墙。胡元航
记者了解到,为了有效保护澄江生物群化石,澄江县玉溪市已完全关闭寒武纪化石储磷矿,对化石遗址进行了严格保护,编制了《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学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澄江化石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计划和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计划》, 云南省政府还颁布了《澄江化石遗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同时,为进一步宣传澄江生物群的科学价值,开展科学传播,澄江县于2014年启动了澄江化石遗址自然博物馆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准备就绪,有望在2019年底前向公众开放。(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