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澄江,探索寒武紀疫情的奧秘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澄江,探索寒武紀疫情的奧秘

圖為會議現場。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胡遠航)2019寒武紀疫情國際研讨會在雲南澄江舉行,來自國内外的130多位專家學者就寒武紀疫情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交流,紀念澄江生物群發現35周年。

在大約5.3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幾乎所有的動物形狀(門級分類機關),包括脊椎動物,在短短幾百萬年内迅速出現,這一快速進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爆發。寒武紀疫情是古生物學、進化生物學和地球科學中發展最快的多學科前沿領域之一,也是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具有巨大影響力和聲譽的領域之一。

位于寒武紀爆發中心的澄江生物群,是一個罕見的化石寶庫,生動再現了5.2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面目,充分展示了早期寒武紀生物的多樣性,追溯了寒武紀最現存動物物種的進化,為揭示寒武紀爆發的奧秘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證據, 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2012年7月1日,澄江動物化石遺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産。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澄江,探索寒武紀疫情的奧秘

圖為澄江生物群生态恢複圖。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芳辰表示,到目前為止,在澄江動物群中發現了包括原始脊椎動物在内的260多種物種,屬于20多種動物。澄江動物群不僅展示了動物結構的複雜多樣,也反映了動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樣性,如蝦化石的發現表明,寒武紀早期海洋已經建立了由"金字塔"食物鍊形成的複雜生态系統,巨型食肉動物統治着寒武紀海。從澄江生物群整體上可以看出,已經形成了以活體動物為主的現代海洋生态系統。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毛燕透露,新的研究表明,氧氣水準是控制寒武紀疫情的最關鍵因素。通過高精度的地球化學研究資料,中國、英國和俄羅斯團隊發現,在寒武紀爆發的高峰期,海水碳和硫同位素值同時波動的數量和幅度與動物化石多樣性變化的數量和幅度高度一緻。在大約200萬年後,大約5.14億年後,碳和硫同位素之間的變化不同步,碳同位素保持顯着的負異常和硫同位素的頻繁波動。巧合的是,這一次發生了全球寒武紀大滅絕。

澄江生物群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都源作了題為"進化比達爾文想象的更複雜——簡要描述了寒武紀噴發和人類進化大爆發"的報告。他認為,人類的進化速度與寒武紀爆發一樣快。其中,文化驅動是主要原因。随着文化基因變得越來越複雜,驅動力将變得更加強大。

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主辦,澄江縣人民政府協辦。會議期間,還将組織專家學者對天山澄江生物群、眉浙村小殼生物群等重要化石産地和概況進行實地科研。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澄江,探索寒武紀疫情的奧秘

圖為澄江化石土地自然博物館的化石牆。胡元航

記者了解到,為了有效保護澄江生物群化石,澄江縣玉溪市已完全關閉寒武紀化石儲磷礦,對化石遺址進行了嚴格保護,編制了《雲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學國家地質公園規劃》、《澄江化石世界自然遺産保護計劃和澄江動物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計劃》, 雲南省政府還頒布了《澄江化石遺址世界自然遺産保護條例》。同時,為進一步宣傳澄江生物群的科學價值,開展科學傳播,澄江縣于2014年啟動了澄江化石遺址自然博物館的建設,目前已基本準備就緒,有望在2019年底前向公衆開放。(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