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在会泽,名特小吃“茶汤”久负盛名,已经延续了几代人。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这里所说的“茶汤”不是用茶而制的汤,而是一种传统风味小吃,全国各地叫法不一,在贵州叫“冲冲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京的茶汤了 。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它主要的原料就是糜子面,所谓的“糜子”,就是黍之不黏者。清人历荃《事物异名录·蔬菜·黍》:“黍有两种,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黍。今关西总谓之糜子,黏者曰黏糜子,不黏者为饭糜子。”所谓的茶汤就是将细糜子面用沸水冲成粥状,然后放糖、桂花卤以及花生、芝麻、核桃仁调着吃。清朝嘉庆年间,曾经有一首《都门·竹枝词》这样写道:“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有面茶。”所谓“茶汤”,在这里就是糜子面做的“甜浆粥”。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老北京的茶汤,最有名的就是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茶汤李”。“茶汤李”创业于1858年,到现在已有150多年历史。1994年,“茶汤李”恢复了老字号,1997年12月,“茶汤李”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会泽的名特小吃“茶汤”,最有名的就是赵氏所制的茶汤了,会泽人称之为“赵氏茶汤”。赵氏一族,是往南京一带迁往会泽的,专门靠制作小吃为生。会泽县城赵氏一族经营的名特小吃也称“茶汤”,它除了原材料与北京的茶汤不同外,即糜子粉用洋芋小粉代替,还加入粳米磨成细面。但在制作手法上,与北京的茶汤完全相似。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赵茶汤经营的地点是在旧时的野鸡棚,该地址位于古城区西内街的中段,对面即为买草巷。清朝康熙年间,这里曾建东川府参将衙门,到清末民初,参将衙门不见了,该地成为古城区一个十分繁华的农贸市场。县城四周的农民常将猎获的野味,如麂子、獐子、野鸡拿到此地出售,故称“野鸡棚”。赵氏茶汤的摊点十分简易,除了一只炉子上置一只硕大的铜茶壶外,还有一块支砌的案板,上面放着米面、碗、勺、红糖和若干小甑子,及顾客坐着吃茶汤的条凳。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赵氏茶汤的操作十分简单,先在只有茶杯大的小木甑中放入米面,一层米面另加一层红糖面待用。另外一个小碗放入洋芋小粉。先将置有米面的小甑子放在茶壶盖上蒸熟,然后再将置有洋芋小粉的小碗放在左手的手心上,倾斜茶壶倒入开水冲沸,最后加入小木甑蒸熟的米粉调匀就可食用。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赵茶汤的绝活和外地一样,就是用茶壶冲制碗中的洋芋小粉。赵茶汤的铜壶是用老东川的红铜请师傅特制的,它高有五十厘米左右,由于经常使用,光可鉴人,成了赵茶汤的一张名片和品牌象征。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

铜茶壶里面装有清水,待火炉将其烧开后,先是于壶盖蒸熟米面,然后茶汤师傅左手拿着放有洋芋小粉的碗,若食客多时,可以一手数碗,右手扶着壶柄,同时双脚撇开,呈半蹲,这样他才能立稳。此时左手的碗,正好在铜壶的嘴边,等水一冲出来,碗就得随时变换距离,从而通过掌握开水的多少控制洋芋小粉的厚薄程度,并且水不能溢出来,也不能往外溅。就是在这一起一伏中,完成了茶汤的冲泡。

「舌尖上的会泽」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