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吸取民族文化精华坚强面对生活

作者:北面小屋

刘悦

翻开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就会看到对“仁、义、礼、智、信”,的传承,对社会生活有预见性和指导性。

“学问者,天下之达道,无所谓国界也。学而限之以国,前既无据,后亦恐不复存。”很多经典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今天得到了应验。

孔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仁” 为其核心,忠恕之道在现实社会生活,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运用。

老子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看待世界。主张无为而治,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为,历朝历代的休养生息政策。而其中的辩证观,则提升了道家管理理念的深刻性,为人们提供了变通了决策艺术。

无为 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至高点

韩非子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使他明白,要想使人俯首帖耳,必须有一种深藏于胸、变幻莫测、凶狠刁钻而又充满智慧的心计和手腕,这就是领导人的统御之道、经世奇略。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道教早期经典。《周易参同契》托易象而论修丹,以乾坤为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五行为辅助,系统地论述了炼丹的方法及原理。

东晋玄学思想家韩康伯,名伯,字康伯,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他“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艺”。提出了新的本体论哲学,认为万物按照“理”的规律,通过有无之间的“几”,独化于“大虚”,将灵异现象纳入理性哲学的解释范围,从根本上坚持了玄学的性命“自然”学说 ,对后世影响颇大。他是历史上从义理角度完整注释《系辞传》的第一人,所做的注最受人们的认可。

玄学家殷浩称其为“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

殷浩曾经当过“中军”,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他很有学问,他爱好《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  

他的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

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韩伯幼年家中贫困,长大后清静平和善于思辩,用心于文艺。其舅殷浩称赞他能自定位置,显然是个超群的人才。

颖川人庾稣名重当时,常赞美并敬重韩伯。

韩伯后举秀才,晋简文帝时入朝任侍中。后改任丹杨尹、吏部尚书、领军将军。《世说新语》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韩康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母亲殷夫人给他做的短袄。

“ 你先穿着短袄,过段时间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手里拿着熨斗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就热了,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就暖和了,所以不要了。”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小康伯懂事,聪明、体谅母亲、孝顺. 善解人意,“至大寒,止得襦”,

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妈妈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裤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

其实手脚冰冷的人都知道,末端血液是很难循环的,康伯这么说当然包含一种贴心的举动,希望母亲不要再费工为自己操劳。

韩康伯是聪明的,明白家境的贫寒,不能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忍受寒冷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

他的行为让人深思,给人启迪,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选择去努力的解决困难,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