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吸取民族文化精華堅強面對生活

劉悅

翻開中華民族文化的經典,就會看到對“仁、義、禮、智、信”,的傳承,對社會生活有預見性和指導性。

“學問者,天下之達道,無所謂國界也。學而限之以國,前既無據,後亦恐不複存。”很多經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在今天得到了應驗。

孔子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仁” 為其核心,忠恕之道在現實社會生活,得到了潛移默化的運用。

老子讓我們明白了,如何看待世界。主張無為而治,在中國曆史上表現為,曆朝曆代的休養生息政策。而其中的辯證觀,則提升了道家管理理念的深刻性,為人們提供了變通了決策藝術。

無為 是老子處世哲學的一個至高點

韓非子說: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你死我活的權力之争使他明白,要想使人俯首帖耳,必須有一種深藏于胸、變幻莫測、兇狠刁鑽而又充滿智慧的心計和手腕,這就是上司人的統禦之道、經世奇略。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道教早期經典。《周易參同契》托易象而論修丹,以乾坤為鼎器,陰陽為堤防,水火為化機,五行為輔助,系統地論述了煉丹的方法及原理。

東晉玄學思想家韓康伯,名伯,字康伯,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他“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提出了新的本體論哲學,認為萬物按照“理”的規律,通過有無之間的“幾”,獨化于“大虛”,将靈異現象納入理性哲學的解釋範圍,從根本上堅持了玄學的性命“自然”學說 ,對後世影響頗大。他是曆史上從義理角度完整注釋《系辭傳》的第一人,所做的注最受人們的認可。

玄學家殷浩稱其為“能自标置,居然是出群之器”。

殷浩曾經當過“中軍”,後因作戰失敗被罷官,并流放到信安。他很有學問,他愛好《老子》、《易經》,并能引經據典談得頭頭是道。  

他的外甥,姓韓,名康伯,非常聰明,也善于談吐,殷浩很喜歡他,但對他的要求卻十分嚴格。

殷浩被流放時,康伯也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見他正在對别人發表言論,仔細一聽,康伯所講的,完全是抄襲自己的片言隻語,套用自己說過的話,沒有他個人的創見,卻露出自鳴得意的樣子,很不高興說:“康伯連我牙齒後面的污垢還沒有得到,就自以為了不起,真不應該。”

韓伯幼年家中貧困,長大後清靜平和善于思辯,用心于文藝。其舅殷浩稱贊他能自定位置,顯然是個超群的人才。

穎川人庾稣名重當時,常贊美并敬重韓伯。

韓伯後舉秀才,晉簡文帝時入朝任侍中。後改任丹楊尹、吏部尚書、領軍将軍。《世說新語》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韓康伯年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鬥。”

韓康伯很小的時候,家裡非常窮,到了最冷的季節,他還隻穿了件母親殷夫人給他做的短襖。

“ 你先穿着短襖,過段時間再給你做夾褲。”

兒子手裡拿着熨鬥說:“這就夠了,不要夾褲了。”

母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火在熨鬥裡熨鬥把就熱了,我現在穿上短襖,下身也就暖和了,是以不要了。”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小康伯懂事,聰明、體諒母親、孝順. 善解人意,“至大寒,止得襦”,

韓康伯是多麼需要一條夾褲啊,可是當媽媽要為他做夾褲時,他卻拒絕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褲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嗎?或許是因為“家酷貧”吧。

其實手腳冰冷的人都知道,末端血液是很難循環的,康伯這麼說當然包含一種貼心的舉動,希望母親不要再費工為自己操勞。

韓康伯是聰明的,明白家境的貧寒,不能在生活上有過多的要求,忍受寒冷把不冷的理由說得讓人信服。

他的行為讓人深思,給人啟迪,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應該選擇去努力的解決困難,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