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赋格曲、练习曲与无穷动

一、赋格曲

赋格曲(Fugue)是复调音乐的一种,是由主题在不同声部上进行的各种模仿并反复再现而成的乐曲。其结构为呈示段、展开段和再现段三个段落。赋格曲按声部可分为二部、三部、四部、五部等,但以三部和四部最为常见。如果按主题的多少分类,又可分为单主题赋格曲、二重赋格曲、三重赋格曲及四重赋格曲,而结构规模小的赋格曲则被称为小赋格曲。

《g小调赋格》(BWV.578)(巴赫)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巴洛克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复调音乐,但各声部的进行却以主调音乐的大小调和声为基础,并在主题加工中使各构成要素之间取得协调和均衡,形成新的复调音乐,达到近代复调音乐的高峰。其音乐既有高度的逻辑性,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g小调赋格》又称《g小调小赋格》,原为管风琴曲,后由波兰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改编为管弦乐曲。该作品的赋格主题,首先由处于外声部的上声部来呈示,简洁生动,纯净典雅。

赋格主题:

赋格曲、练习曲与无穷动

当赋格主题在女中音声部(内声部)呈示时,上声部的女高音声部出现固定的对位句。接着主题先后在男高音和男低音声部予以呈示,并以赋格曲的程式加以展开,使乐曲的线条具有精巧完美、清晰而富于流动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在低声部用原调(g小调)再现主题而结束全曲。

二、练习曲

练习曲,顾名思义是为某种乐器演奏或声乐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每首乐曲常专于练习一两种特定的技术或表现手法,以达到某种演奏、演唱目的。声乐练习曲称为练声曲。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技术练习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音乐会练习曲,即将技术练习与艺术构思相互融合于作品之中,成为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也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一定形象内容的艺术作品。

《c小调钢琴练习曲》(又名《革命练习曲》)(肖邦)

《c小调练习曲》(作品十之十二)是肖邦二十七首练习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83 1年9月,离开祖国不到一年的肖邦,在去巴黎途中经过斯图加特,听到了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他在满怀悲痛的情绪中创作了这首作品。作品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赋予练习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

乐曲一开始出现的一个不协和的使人不安的属七和弦,之后狂风暴雨般的下行音型、左手低音声部分解和弦式的十六分音符大幅度地上下急骤起伏,如心潮澎湃、奋臂疾呼,又如狂风逆浪中的呐喊和战斗。右手演奏的是简短而有力的旋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以及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赋格曲、练习曲与无穷动

这些激昂的号召、内心的痛苦、愤怒的抗议轮番交替,形成一阵阵巨大的声浪,表现出肖邦那不可遏止的悲痛心情,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我时时向着钢琴恸哭,绝望……”乐曲的异常哀痛,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无穷的忧虑。但最终,那刚毅、果断音调的出现,表示斗争并未结束,但未来将仍属于光明的信念,表现作者对祖国人民革命的必胜信心。

三、无穷动

无穷动是一种自始至终保持相同快速节奏的乐曲体裁,通常为快板或急板,多使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

(一)《无穷动》(Op.1 1)(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的左手动作飞快,单、双泛音及左手的拨奏神妙无比,擅长单用G弦演奏,变化多端而出人意料。他发展的演奏不仅掀起一场各国小提琴学派巨大的变革,而且带动李斯特和肖邦在钢琴领域进行了类似的革新。在创作上,帕格尼尼始终严守技术奥秘,使其在生前出版的作品寥寥无几。

该《无穷动》是创作于1830年前后的小提琴曲,原为管弦乐伴奏,后常用钢琴伴奏,并被改编为长笛、大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三重奏、管弦乐合奏等。乐曲的演奏难度较大,匈牙利小提琴家奥尔(Auer Leopold,1845—1930)认为这是一首非常理想的快速跳弓练习曲,若能完美地演奏,它又是一个很受欢迎的音乐会保留曲目。

乐曲采用奏鸣曲式,C 大调,快板,4/4拍。第一主题由上下翻滚、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音型组成,快速的旋律流畅而奔放,犹如翻腾的激流一泻千里,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动力。

第一主题:

赋格曲、练习曲与无穷动

第一主题为全曲的基调,随后,乐曲在G大调上呈示同样轻快的第二主题。整个呈示部反复之后,以第一主题的音乐素材进行展开。接着进入再现部,在C大调上再现第一主题,然后,以热烈欢快的结尾终曲。整首乐曲一气呵成,精湛而高超的技巧,使乐曲具有辉煌华丽的色彩。

(二)《野蜂飞舞》(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Rimsky- Korsakov,1844—1908),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著名的歌剧和交响音乐作曲家。他的创作融汇东方民族音调及欧洲19世纪浪漫乐派的创作技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作品常常取材于俄罗斯历史、民间传说和文学著作,把现实生活寓于民间幻想境界和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其管弦乐作品中织体细腻、色彩艳丽、音响丰厚。

《野蜂飞舞》是创作于1900年的一首管弦乐曲,原为所作歌剧《沙皇萨尔丹的故事》中的幕间曲,歌剧脚本取材于俄国诗人普希金(1799—1837)的同名童话诗。剧情梗概:萨尔丹沙皇出征时,皇后米莉特丽莎生下了王子格顿。皇后的两个姐姐出于妒忌,写信向沙皇诬告皇后生了个怪物。萨尔丹沙皇听信谗言,下令将皇后与“怪物”装进木桶,投入大海。皇后与王子漂至一荒岛后,王子从鹰隼爪下救下公主变成的天鹅。公主为答谢王子,帮助他化身野蜂回宫报仇。野蜂无情地蜇刺妒妇和昏庸的沙皇,使沙皇终于醒悟,找回了皇后和王子,王子也终与公主结为夫妻。

这首幕间曲以野蜂飞舞的音乐形象为即将开始的野蜂复仇的情节作铺垫与渲染,常单独演奏。后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钢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但以小提琴曲流传最广。

乐曲具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半音上下级进的“滑行音调”模仿野蜂飞舞时的嗡嗡声,曲调忽强忽弱,如上下盘旋的野蜂时近时远之态。

赋格曲、练习曲与无穷动

接着,作品中的另一主题出现,旋律主要由跳进的音程构成,强而有力,在此,作曲家赋予蜜蜂以怒气冲冲的拟人化特征。

赋格曲、练习曲与无穷动

最后乐曲在干脆利落的尾声中结束。

赋格曲、练习曲与无穷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