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賦格曲、練習曲與無窮動

一、賦格曲

賦格曲(Fugue)是複調音樂的一種,是由主題在不同聲部上進行的各種模仿并反複再現而成的樂曲。其結構為呈示段、展開段和再現段三個段落。賦格曲按聲部可分為二部、三部、四部、五部等,但以三部和四部最為常見。如果按主題的多少分類,又可分為單主題賦格曲、二重賦格曲、三重賦格曲及四重賦格曲,而結構規模小的賦格曲則被稱為小賦格曲。

《g小調賦格》(BWV.578)(巴赫)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巴洛克時期傑出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絕大多數是複調音樂,但各聲部的進行卻以主調音樂的大小調和聲為基礎,并在主題加工中使各構成要素之間取得協調和均衡,形成新的複調音樂,達到近代複調音樂的高峰。其音樂既有高度的邏輯性,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g小調賦格》又稱《g小調小賦格》,原為管風琴曲,後由波蘭指揮家斯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改編為管弦樂曲。該作品的賦格主題,首先由處于外聲部的上聲部來呈示,簡潔生動,純淨典雅。

賦格主題:

賦格曲、練習曲與無窮動

當賦格主題在女中音聲部(内聲部)呈示時,上聲部的女高音聲部出現固定的對位句。接着主題先後在男高音和男低音聲部予以呈示,并以賦格曲的程式加以展開,使樂曲的線條具有精巧完美、清晰而富于流動性的特點。最後,樂曲在低聲部用原調(g小調)再現主題而結束全曲。

二、練習曲

練習曲,顧名思義是為某種樂器演奏或聲樂演唱技術而創作的樂曲,每首樂曲常專于練習一兩種特定的技術或表現手法,以達到某種演奏、演唱目的。聲樂練習曲稱為練聲曲。到了浪漫主義時期,出現了技術練習和藝術創作相結合的音樂會練習曲,即将技術練習與藝術構思互相融合于作品之中,成為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也是一種具有高度藝術性和一定形象内容的藝術作品。

《c小調鋼琴練習曲》(又名《革命練習曲》)(肖邦)

《c小調練習曲》(作品十之十二)是肖邦二十七首練習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83 1年9月,離開祖國不到一年的肖邦,在去巴黎途中經過斯圖加特,聽到了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他在滿懷悲痛的情緒中創作了這首作品。作品以鮮明的音樂形象賦予練習曲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藝術性。

樂曲一開始出現的一個不協和的使人不安的屬七和弦,之後狂風暴雨般的下行音型、左手低音聲部分解和弦式的十六分音符大幅度地上下急驟起伏,如心潮澎湃、奮臂疾呼,又如狂風逆浪中的呐喊和戰鬥。右手演奏的是簡短而有力的旋律,表現了強烈的抗争以及内心的痛苦與絕望。

賦格曲、練習曲與無窮動

這些激昂的号召、内心的痛苦、憤怒的抗議輪番交替,形成一陣陣巨大的聲浪,表現出肖邦那不可遏止的悲痛心情,正如他在日記中所寫的:“我時時向着鋼琴恸哭,絕望……”樂曲的異常哀痛,表達了他對祖國命運無窮的憂慮。但最終,那剛毅、果斷音調的出現,表示鬥争并未結束,但未來将仍屬于光明的信念,表現作者對祖國人民革命的必勝信心。

三、無窮動

無窮動是一種自始至終保持相同快速節奏的樂曲體裁,通常為快闆或急闆,多使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

(一)《無窮動》(Op.1 1)(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的左手動作飛快,單、雙泛音及左手的撥奏神妙無比,擅長單用G弦演奏,變化多端而出人意料。他發展的演奏不僅掀起一場各國小提琴學派巨大的變革,而且帶動李斯特和肖邦在鋼琴領域進行了類似的革新。在創作上,帕格尼尼始終嚴守技術奧秘,使其在生前出版的作品寥寥無幾。

該《無窮動》是創作于1830年前後的小提琴曲,原為管弦樂伴奏,後常用鋼琴伴奏,并被改編為長笛、大提琴等樂器的獨奏曲,以及三重奏、管弦樂合奏等。樂曲的演奏難度較大,匈牙利小提琴家奧爾(Auer Leopold,1845—1930)認為這是一首非常理想的快速跳弓練習曲,若能完美地演奏,它又是一個很受歡迎的音樂會保留曲目。

樂曲采用奏鳴曲式,C 大調,快闆,4/4拍。第一主題由上下翻滾、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音型組成,快速的旋律流暢而奔放,猶如翻騰的激流一瀉千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動力。

第一主題:

賦格曲、練習曲與無窮動

第一主題為全曲的基調,随後,樂曲在G大調上呈示同樣輕快的第二主題。整個呈示部反複之後,以第一主題的音樂素材進行展開。接着進入再現部,在C大調上再現第一主題,然後,以熱烈歡快的結尾終曲。整首樂曲一氣呵成,精湛而高超的技巧,使樂曲具有輝煌華麗的色彩。

(二)《野蜂飛舞》(裡姆斯基-科薩科夫)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y Rimsky- Korsakov,1844—1908),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著名的歌劇和交響音樂作曲家。他的創作融彙東方民族音調及歐洲19世紀浪漫樂派的創作技巧于一體,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民族特征。作品常常取材于俄羅斯曆史、民間傳說和文學著作,把現實生活寓于民間幻想境界和自然景色的描繪之中,其管弦樂作品中織體細膩、色彩豔麗、音響豐厚。

《野蜂飛舞》是創作于1900年的一首管弦樂曲,原為所作歌劇《沙皇薩爾丹的故事》中的幕間曲,歌劇腳本取材于俄國詩人普希金(1799—1837)的同名童話詩。劇情梗概:薩爾丹沙皇出征時,皇後米莉特麗莎生下了王子格頓。皇後的兩個姐姐出于妒忌,寫信向沙皇誣告皇後生了個怪物。薩爾丹沙皇聽信讒言,下令将皇後與“怪物”裝進木桶,投入大海。皇後與王子漂至一荒島後,王子從鷹隼爪下救下公主變成的天鵝。公主為答謝王子,幫助他化身野蜂回宮報仇。野蜂無情地蜇刺妒婦和昏庸的沙皇,使沙皇終于醒悟,找回了皇後和王子,王子也終與公主結為夫妻。

這首幕間曲以野蜂飛舞的音樂形象為即将開始的野蜂複仇的情節作鋪墊與渲染,常單獨演奏。後被改編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小号、鋼琴等樂器的獨奏曲,但以小提琴曲流傳最廣。

樂曲具有“無窮動”的體裁特點,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組成的半音上下級進的“滑行音調”模仿野蜂飛舞時的嗡嗡聲,曲調忽強忽弱,如上下盤旋的野蜂時近時遠之态。

賦格曲、練習曲與無窮動

接着,作品中的另一主題出現,旋律主要由跳進的音程構成,強而有力,在此,作曲家賦予蜜蜂以怒氣沖沖的拟人化特征。

賦格曲、練習曲與無窮動

最後樂曲在幹脆利落的尾聲中結束。

賦格曲、練習曲與無窮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