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代浙江兰溪人)章懋“省试第一”之辨

作者:姚瑶艺术区

章懋“省试第一”之辨

蔡予新(原创)

章懋(1437--1522),明代兰溪人,世人称他为枫山先生。根据《枫山年谱》记载,明景泰元年(1450),章枫山考入兰溪县学,成为一名秀才,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列传:章懋“年十五,补博士弟子。”

景泰二年(1451),章枫山拜凌公宗政为老师,跟他学习《易经》这门功课。景泰三年(1452)春,章枫山参加一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据《枫山年谱》记载是“省试第一”。对于这个“省试”,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代浙江兰溪人)章懋“省试第一”之辨

按照明代科举制度,一名秀才的进身入仕通道是:先乡试、后会试。那么,省试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考试,它的重要性怎么样?要解读这个疑问,首先简述一下明代的科举考试中的某些环节。秀才要想考举人,就需参加乡试,而在参加乡试前,就必须先参加科试,这个科试就是乡试之前的选拔赛,明代的科试由各省的提学官主持。为了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控制,正统元年(1436),朝廷设置提学道,专门提督一省的学政。提学道均带“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头衔,称提学副使或提学佥事,又称学宪。提学道任期一般为三年,在其三年任期内,提学道须赴全省各府和直隶州主持两次考试(岁考、科考)。按规定,提学道到任的第一年为岁考。如按干支来算,明代规定子午卯酉年为乡试之年,丑未辰戌年为岁考之年。凡府、州、县之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都必须参加考试。岁考为提学道主试,限当年底考完。

另外一次叫科考又称科试,《明史》中说:“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科考的目的是为乡试选取成绩优秀的生员(秀才),由各府州县生员自愿参加。凡不愿参加乡试,或打算应赴下科乡试的,允许不参加考试,各府州、县学教官只造应试生员名册。明代科考与清代不同,清代只参加学政主持的一次考试即可,而明代要经过县、府、学道三级考试,层层筛选,目的就是为了乡试选择优秀生源。因此,这场科试对于雄心勃勃力致求得功名的秀才们是至关重要的。

(明代浙江兰溪人)章懋“省试第一”之辨

科试的三级考试中的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考试,是由提学道按临各府主持进行。考场设在各府城的考棚,分县定期悬牌布告,寅时点名,搜检全身,不准夹带,试卷糊名,即日交卷,天黑收卷,不许继添蜡烛,封门、放门都极严格。考试的内容均为《四书》题八股文一篇,经题八股文一篇。科考成绩分六等,考中一二等的秀才可取得参加乡试资格,第三等即失去参加乡试的资格,第四、五、六等的秀才则会受到鞭挞、黜革,即挨打或剥夺秀才功名的处罚。

这场科试是省提学道主持的考试,其重要性很明显的,故《枫山年谱》中称其为“省试”。明清时期,“省试”这一称呼,大都指乡试,但是,《枫山年谱》中所记录的“省试”绝不是乡试。在金华府属七县秀才们参加的科试中,年纪轻轻的章枫山考了第一等,成绩名列第一,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值得大书一笔,故《枫山年谱》中郑重其事地记录。有观点认为,明代的科试与乡试须在同一年份举行,但也不是绝对的。限于篇幅,本文就简要举一例证,清人计六奇所著《明季南略》卷之十四、堵胤锡始末,堵胤锡,字锡君,宜兴人。他的科举考试经历如下:“天启元年,受业于马文忠。壬戌,二十二岁,补郡诸生。己丑,岁试五等。丙寅,科试一等。癸酉,三十三岁,举乡试十六名。丁丑,三十七岁,登进士一百零八名。”可以看出他在丙寅年参加科试,癸酉年参加乡试,科试与乡试不同一年。

(明代浙江兰溪人)章懋“省试第一”之辨

通过科考的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明代的乡试分三场,第一场(八月初九日),考文章七篇:“四书”义三篇,“五经”义四篇,称之制义,即八股文。第二场(八月十二日),考论一篇,诏、诰、表、判五道。第三场(八月十五日),考策五道。

明代乡试的第一场中,“五经”每经出四道题为二十道题。规定士子各习一经,考试时,只要作自己认习的一经四题即可。但是,如果某一名秀才博学通儒,也可将五经二十题全部做完,再加上三道四书文,第一场三天内一口气共写完作文二十三篇。这种情况下,第二、三场的考试成绩可以忽略不计,这名秀才毫无悬念地破格被录取为举人。

考生终场离开后,考官们进行评卷,“五经”房中各取一个头名置于全场的头五名中,叫五经魁,五经魁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魁,头五名之内都可称魁首。民间行酒令(猜拳)中的“五经魁首”一句即源于此。

(明代浙江兰溪人)章懋“省试第一”之辨

那次“省试第一”后,章枫山有参加三次乡试的机会,每次排名都在孙山之外。直到天顺六年(1462),章枫山乡试中举。章枫山在“五经”中专攻《易经》,第一场的三天内,他做完《易经》的四道考题,另加四书三道题目共七篇文章,成绩优秀,被“易”房评卷老师取为头名,列入五经魁,总名次是全省第三名(目前许多人为了拔高他的形象,讹称他为解元,这是不严谨的)。与章枫山同榜考中举人的兰溪人还有叶盛、包宏。

天顺七年(1463)二月,章枫山参加会试,不料考场意外发生火灾,会试中断。八月,恢复会试,但章枫山没有考中,铩羽而归。

(明代浙江兰溪人)章懋“省试第一”之辨

章懋墓前的石人像

成化二年(1466)二月,章枫山再次参加会试,成绩优异,得了会试第一名,也称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取得第二甲进士,这一榜的状元是罗伦(1431-1478)。

章枫山对《易经》这门课有专门研究和深刻领会,他致仕回家后,许多学子跟他学习《易经》,他开办了一个枫山书院,专门从事教学活动,形成“枫山学派”。他的一些学生在科举考试中成绩都不错,步入仕途。

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凌瀚“以易经魁两浙”,兰溪人又一次以《易经》头名成绩进入“五经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