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代浙江蘭溪人)章懋“省試第一”之辨

作者:姚瑤藝術區

章懋“省試第一”之辨

蔡予新(原創)

章懋(1437--1522),明代蘭溪人,世人稱他為楓山先生。根據《楓山年譜》記載,明景泰元年(1450),章楓山考入蘭溪縣學,成為一名秀才,清《光緒蘭溪縣志》卷五列傳:章懋“年十五,補博士弟子。”

景泰二年(1451),章楓山拜淩公宗政為老師,跟他學習《易經》這門功課。景泰三年(1452)春,章楓山參加一次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據《楓山年譜》記載是“省試第一”。對于這個“省試”,大家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明代浙江蘭溪人)章懋“省試第一”之辨

按照明代科舉制度,一名秀才的進身入仕通道是:先鄉試、後會試。那麼,省試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考試,它的重要性怎麼樣?要解讀這個疑問,首先簡述一下明代的科舉考試中的某些環節。秀才要想考舉人,就需參加鄉試,而在參加鄉試前,就必須先參加科試,這個科試就是鄉試之前的選拔賽,明代的科試由各省的提學官主持。為了加強對各級學校的管理控制,正統元年(1436),朝廷設定提學道,專門提督一省的學政。提學道均帶“按察司副使”或“佥事”頭銜,稱提學副使或提學佥事,又稱學憲。提學道任期一般為三年,在其三年任期内,提學道須赴全省各府和直隸州主持兩次考試(歲考、科考)。按規定,提學道到任的第一年為歲考。如按幹支來算,明代規定子午卯酉年為鄉試之年,醜未辰戌年為歲考之年。凡府、州、縣之廪膳生員、增廣生員、附學生員都必須參加考試。歲考為提學道主試,限當年底考完。

另外一次叫科考又稱科試,《明史》中說:“繼取一二等為科舉生員,俾應鄉試,謂之科考。”科考的目的是為鄉試選取成績優秀的生員(秀才),由各府州縣生員自願參加。凡不願參加鄉試,或打算應赴下科鄉試的,允許不參加考試,各府州、縣學教官隻造應試生員名冊。明代科考與清代不同,清代隻參加學政主持的一次考試即可,而明代要經過縣、府、學道三級考試,層層篩選,目的就是為了鄉試選擇優秀生源。是以,這場科試對于雄心勃勃力緻求得功名的秀才們是至關重要的。

(明代浙江蘭溪人)章懋“省試第一”之辨

科試的三級考試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重要的考試,是由提學道按臨各府主持進行。考場設在各府城的考棚,分縣定期懸牌布告,寅時點名,搜檢全身,不準夾帶,試卷糊名,即日交卷,天黑收卷,不許繼添蠟燭,封門、放門都極嚴格。考試的内容均為《四書》題八股文一篇,經題八股文一篇。科考成績分六等,考中一二等的秀才可取得參加鄉試資格,第三等即失去參加鄉試的資格,第四、五、六等的秀才則會受到鞭撻、黜革,即挨打或剝奪秀才功名的處罰。

這場科試是省提學道主持的考試,其重要性很明顯的,故《楓山年譜》中稱其為“省試”。明清時期,“省試”這一稱呼,大都指鄉試,但是,《楓山年譜》中所記錄的“省試”絕不是鄉試。在金華府屬七縣秀才們參加的科試中,年紀輕輕的章楓山考了第一等,成績名列第一,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值得大書一筆,故《楓山年譜》中鄭重其事地記錄。有觀點認為,明代的科試與鄉試須在同一年份舉行,但也不是絕對的。限于篇幅,本文就簡要舉一例證,清人計六奇所著《明季南略》卷之十四、堵胤錫始末,堵胤錫,字錫君,宜興人。他的科舉考試經曆如下:“天啟元年,受業于馬文忠。壬戌,二十二歲,補郡諸生。己醜,歲試五等。丙寅,科試一等。癸酉,三十三歲,舉鄉試十六名。丁醜,三十七歲,登進士一百零八名。”可以看出他在丙寅年參加科試,癸酉年參加鄉試,科試與鄉試不同一年。

(明代浙江蘭溪人)章懋“省試第一”之辨

通過科考的秀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明代的鄉試分三場,第一場(八月初九日),考文章七篇:“四書”義三篇,“五經”義四篇,稱之制義,即八股文。第二場(八月十二日),考論一篇,诏、诰、表、判五道。第三場(八月十五日),考策五道。

明代鄉試的第一場中,“五經”每經出四道題為二十道題。規定士子各習一經,考試時,隻要作自己認習的一經四題即可。但是,如果某一名秀才博學通儒,也可将五經二十題全部做完,再加上三道四書文,第一場三天内一口氣共寫完作文二十三篇。這種情況下,第二、三場的考試成績可以忽略不計,這名秀才毫無懸念地破格被錄取為舉人。

考生終場離開後,考官們進行評卷,“五經”房中各取一個頭名置于全場的頭五名中,叫五經魁,五經魁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亞魁,頭五名之内都可稱魁首。民間行酒令(猜拳)中的“五經魁首”一句即源于此。

(明代浙江蘭溪人)章懋“省試第一”之辨

那次“省試第一”後,章楓山有參加三次鄉試的機會,每次排名都在孫山之外。直到天順六年(1462),章楓山鄉試中舉。章楓山在“五經”中專攻《易經》,第一場的三天内,他做完《易經》的四道考題,另加四書三道題目共七篇文章,成績優秀,被“易”房評卷老師取為頭名,列入五經魁,總名次是全省第三名(目前許多人為了拔高他的形象,訛稱他為解元,這是不嚴謹的)。與章楓山同榜考中舉人的蘭溪人還有葉盛、包宏。

天順七年(1463)二月,章楓山參加會試,不料考場意外發生火災,會試中斷。八月,恢複會試,但章楓山沒有考中,铩羽而歸。

(明代浙江蘭溪人)章懋“省試第一”之辨

章懋墓前的石人像

成化二年(1466)二月,章楓山再次參加會試,成績優異,得了會試第一名,也稱會元。接着,他參加殿試,取得第二甲進士,這一榜的狀元是羅倫(1431-1478)。

章楓山對《易經》這門課有專門研究和深刻領會,他緻仕回家後,許多學子跟他學習《易經》,他開辦了一個楓山書院,專門從事教學活動,形成“楓山學派”。他的一些學生在科舉考試中成績都不錯,步入仕途。

清《光緒蘭溪縣志》記載,明嘉靖四年(1525),淩瀚“以易經魁兩浙”,蘭溪人又一次以《易經》頭名成績進入“五經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