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简介之两院院士
人物简介入编条件:收录当代的省部级以上党政军届人物,两院院士、教授以及相当级别的科技工作者,省部级以上劳模、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大国工匠、企业家,相当于专家级别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歌唱家及文化艺术工作者等,凡符合条件的人员,个人简介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资料来源:以统谱稿为主,再扩大范围收集范围,从各地《蒋氏宗谱》中记载的人物进行补充。人物信息,采用网络或有关报刊、典籍公开的人物信息为准,以规避个人隐私和政治上的分歧与偏见。人物简介分为党政军届人物、科技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企业家、文化艺术工作者五节呈现。
第一节 党政军届人物(暂空)
第二节 院士科技工作者
一、两院院士:
(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共7名):

蒋庄德,男,汉族,1955年8月生,辽宁大连庄河人,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委。197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任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1998年5月,加入民盟。1996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201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20年11月,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蒋洪德,男,1942年7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原籍湖南省长沙市,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获学士学位。1968年3月至1978年9月,在青岛汽轮机厂工作。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1年7月至2004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1987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山东青岛汽轮机厂技术员、设计科主机组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11月,担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担任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委员会副主任。
蒋兴伟1959年3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主任。1978年考入山东海洋学院;1982年毕业进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3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担任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总体部主任、总设计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委员。他长期从事海洋卫星事业的研究,率领组建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提出了中国海洋卫星系列化发展规划,推动了中国海洋系列卫星的发展进程。带领团队完成了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把中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海洋水色卫星地面系统研制成功。
蒋士成,1934年9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中国聚酯工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问。1953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1957年毕业后进入化工部有机化工设计院实习,并先后在化工部第四设计院、化工部第九设计院、化工部第九化建设计所、纺织工业部设计院、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工作;1998年担任中国石化仪化股份有限公司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理事长;2006年获得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4年获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特别贡献奖。
蒋剑春,1955年2月9日出生,林业工程专家,江苏省溧阳市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分会副理事长、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以及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1980年1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带领团队潜心于农林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炭材料和生物燃料等高值产品制造关键技术,创制出连续化生产核心装备,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15个省和自治区,成套技术装备出口日本等1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奖励10项,发明专利69件,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
蒋亦元,男,1928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农业机械化专家和工程学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同年10月到东北农学院任教,历任东北农业大学农机系(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至1959年,在苏联师从荣誉院士列多希聂夫教授进修;1982年至1983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深造;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并率先取得成功,推动了中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在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方面,对传统理论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对农业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作了大量工作,潜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农业机械专门人才,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4本。
蒋新松,男,1931年8月3日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中共党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863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1951年9月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工企自动化专业,1952年9月在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1953年9月因国家教育部撤销派遣计划,返回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1956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965年9月,调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习研究员、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长,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在多种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两项。发表论文几十篇,主编《机器人学导论》。
(二)中国科学院院士(共6名)
蒋华良,男,1965年1月生于江苏常州,药物科学学家,1987年蒋华良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2013年至201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系统发展了药物作用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理论计算新方法,为新药研究提供工具,获得国际同行和工业界广泛应用。数个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或获得临床批件,并实现技术转化。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专著8部,申请专利80多项。
蒋有绪,男,回族,1932年5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1957到前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进修。任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大兴安岭、川西、滇北、天山、阿尔泰山等天然林区综合考察,主持川西亚高山林、海南尖峰岭热带林、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毛竹林等定位研究,海南大农业考察,东北天然林区立体林业经营研究以及暖温带及热带生物多样性研究。先后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兼任《林业科学》副主编,《林业科学研究》《自然资源科学》等刊物编委,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等。
蒋丽金,男,1919年4月15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杭州,194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先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包括可的松衍生物的合成及维生素D的部分合成工作。1955年回国后,从事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硼氮六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胶片助剂的剖析等。1978年以后,开展了光化学研究,在药物、涂料、杂环化合物、感光材料有机助剂的合成与结构鉴定、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成绩卓著。1986年获中国国防专项中国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翻译出版《现代分子光化学》一部。
蒋民华,男,1935年8月16日生于浙江临海。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78年,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1987年,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专家组长、首席科学家;2000年,任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功能晶体研究和开发的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首次探索把有机基团和无机基团结合起来的有机金属络合物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系列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有特色的、国际上称为半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新方向。该晶体获得国家三部委工业新产品二等奖。
蒋明谦,男,1910年11月10日生于四川蓬溪。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家1944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研究,重视科学现象的个体性与整体性关系。早年从事药物化学研究,侧重药物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定量关系的研究。1962年提出“诱导效应指数”,用于非共轭体系有机物性能的预测,得到了广泛的承认。1977年提出了“同系线性规律”,适用于定量计算和预测所有有机同系物系列的性能与结构关系。先后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专著4种,这些著作仍为国内外广泛引用,并获较高评价。
蒋锡虁,男,1926年9月5日生于上海,祖籍南京,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提出并验证了氟烯能与SO3反应生成β—磺内酯,曾列入国际知名的工具书内。领导完成了多种氟橡胶和氟塑料的研究工作,为军工民用作出了贡献。主要从事自由基化学和单电子转移,有机氟化学,反应机理及新型反应,微环境及溶剂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研究,1978年在国内创建了物理有机化学实验室,在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和亲卤反应,结构——性能关系,新颖反应机理探索,溶剂和微环境效应,疏水——亲脂作用等方面,均有建树或突出的贡献。代表作有《有机分子的簇集和自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