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玄、袁术、刘表三人之间关系研究

诸葛玄、袁术、刘表三人之间关系研究

叶县平山“诸葛遗墟”是诸葛亮少年时期的寓居地和躬耕地,为何诸葛亮在躬耕南阳之前,会在叶县平山一带留下寓居和躬耕的遗迹呢?通过研究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袁术和刘表三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清楚这一问题。

一、袁术、刘表、诸葛玄三人与豫章太守

袁术、刘表和诸葛玄,史料中没有记载这三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但在任命豫章太守这个问题上,三人同时出现了。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牵涉到三个人,史料记载是这样的:

1、《三国志》:“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于官。会汉朝更选朱皓所代,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2、《献帝春秋》:“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加上按语“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

关于《三国志》与《献帝春秋》的记载,相同的是两本书都确认了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并且被一个叫朱皓的人取代了。不同的是两个地方:1、《三国志》记录任命诸葛玄的是袁术,《献帝春秋》记录任命诸葛玄的是刘表;2、《三国志》记录,诸葛玄丢官后投奔了刘表,而《献帝春秋》则直接记录诸葛玄死在了南昌。

从当前的史学界的观点来看,基本上都不认同《献帝春秋》的记载,首先史料权威性上正史《三国志》远高于野史《献帝春秋》,再者如果诸葛玄真的死在了豫章,后期很多事件都无从谈起了。因此,在谁任命了诸葛玄任豫章太守这一问题上,本人也认同《三国志》的记载,任命诸葛玄做豫章太守的是袁术而非刘表。除了《三国志》记载外,还有以下理由:

(一)刘表没有任命诸葛玄的权力

豫章属于扬州,它的地方官的任命应由当时的扬州刺史来任命。而刘表的职务是荆州刺史,荆州与扬州是不同的两个地方,如同今天的河南与湖北、山东与山西之间的关系,刘表身为荆州刺史,是不具备跨区域任命豫章太守的权力和资格的。

也有一种假设,会不会是荆州刘表推荐诸葛玄做豫章太守,刘表只是一个推荐者而非任命者。在这种情况下,刘表只能向两个人推荐:一个是对上向当时的皇帝汉献帝推荐,一个是对平级的扬州刺史推荐。但从《献帝春秋》记录的汉朝统治者又派朱皓来代替诸葛玄,且扬州刺史又攻打诸葛玄的情况来看,这个理由根本就说不通。因此《献帝春秋》关于刘表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的记录是错误的,刘表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任命豫章太守。

(二)袁术具备任命豫章太守的权力

在任命豫章太守的问题上,荆州刺史是没有资格的,除了汉朝皇帝直接空降任命外,拥有任命资格的只有豫章郡所属的扬州刺史。190年,袁术占据南阳,并任南阳太守;193年,袁术攻打曹操失败后驱逐了扬州刺史陈瑀,自立为扬州刺史。身为扬州刺史一职,袁术是拥有任命豫章太守的权力的。

值得关注的是,袁术的扬州刺史并非直接来自朝廷的任命,而是袁术以武力驱逐了原有的扬州刺史,并自立为扬州刺史,这一职位的取得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会受到朝廷和原来的扬州刺史的排挤,这一切都是因为袁术的扬州刺史来的并不合理,诸葛玄的升官及丢官,正是袁术与朝廷及其他军阀之间互相争斗的一个特有现象。

因此,我们也可以判断,诸葛玄任豫章太守的时间在193年—197年之间,最大可能是袁术在扬州初期193年立足未稳期间。虽然后期袁术的扬州刺史站稳了脚跟,并得到了朝廷的默认。但对诸葛玄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诸葛玄为何出现在叶县平山

诸葛玄的家乡是琅琊,诸葛玄的哥哥诸葛珪工作地在泰山郡,而这两个地点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最早发生的地点。188年,黄巾军再次起义,诸葛亮的家乡又是一片大乱,在诸葛氏宗谱中记录就在这一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死于这场战乱中。学术界一般也认为,188年这个时间就是诸葛玄带着诸葛亮逃难的时间。

从188年诸葛珪死到193年诸葛玄升官又丢官之间,一共有5年的时间,如果诸葛玄一直留在琅琊不逃跑,除了188年这场战乱外,随后的191年、192年、193年,诸葛玄家乡一带连续发生30万黄巾军进攻泰山郡、曹操镇压百万黄巾军、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及曹操讨伐徐州陶谦等事件,出现了近似屠城般的杀人事件。可见从188年至193年的5年时间,诸葛玄家乡附近是一片战火,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玄如何留在琅琊?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诸葛玄一家至少在188年已经离开了家乡避难。

关于诸葛玄离开琅琊后到什么地方避难,南阳叶县平山发现的“断石幢”记录“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很显然指诸葛亮的父祖离开琅琊逃避战乱来到了平山,可见当时的诸葛玄一家从琅琊沿陈宛古道向西南而下来到了平山一带。因此,诸葛玄在升任豫章太守之前,其人在南阳叶县平山。

三、诸葛玄与袁术、刘表的关系问题

袁术为扬州刺史,刘表为荆州刺史,两人都是雄据一方的地方诸侯,也是一般人接触不到的高官。从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太过,和失去太守之后投奔襄阳刘表的情况来看,诸葛玄当时与刘表也是非同一般的关系。做为一名布衣百姓,诸葛玄为什么能同时结识到当时的荆州刺史、扬州刺史?

对于诸葛玄来说,能认识到两位高官,从理论上说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诸葛玄被动认识。即袁术和刘表先后去到了诸葛玄的活动地点,诸葛玄被动的认识到了两位高官,而这一种可能仅是理论上的可能,不仅没有史料支持,同时也不具备事实的可能性。第二种是主动认识。即诸葛玄主动去到了两位高官同时存在的地方,有了认识两位高官的机会。应该说这一种可能性是符合事实的。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

(一)袁术认识诸葛玄在193年之前

在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的193年,在这一年的年初袁术离开南阳,与曹操战于匡亭(新乡长垣),大败后逃到了淮水一带,后袁术驱逐扬州刺史,自立扬州刺史。可见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袁术一直在行军打仗,如果在这一年袁术才认识了诸葛玄,那袁术怎么可能在这一年连续征战中,完成了认识、信任和任命诸葛玄这一系列的过程呢?这在一年的时间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袁术认识诸葛玄一定是在193年与曹操发生战争之前。

190年—193年之间,袁术一直是人在南阳的。诸葛玄188年开始逃难至南阳叶县平山之下,与袁术距离并不远,因此诸葛玄才有机会认识袁术。在南阳相处两三年的时间里,袁术对诸葛玄有了充分的信任,因此在机会来临之际,袁术才任命了深得自己信任的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时,诸葛玄人在哪里?就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诸葛玄人在南阳,袁术自立扬州太守时,想到人在南阳的老友诸葛玄,在职位出现空缺时,派人通知平山的诸葛玄到豫章上任。第二种是诸葛玄就跟随袁术行军打仗,袁术直接委任了身边的诸葛玄去了豫章。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二)袁术与刘表之间有敌对关系

诸葛玄是一介平民,袁术与刘表都是地方官,诸葛玄与袁术或与刘表之间都可以算是平民与地方官之间的朋友交往。但袁术与刘表之间可不是朋友关系,而是敌对关系。

190年,袁术刚刚占据南阳时,刘表也刚刚入驻襄阳不久,内忧外患之下,刘表不愿意与袁术直接结仇,在袁术已经入驻南阳的情况下,做个顺水人情,上奏举荐袁术为南阳太守。但袁术一直在图谋刘表的荆州。在第二年即191年,袁术与刘表之间就出现了战争,孙策、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战死于此,这场战争不仅使袁术图谋荆州的梦想破灭,同时也促成了之后袁术离开南阳攻打曹操。

据此可见,袁术与刘表之间并不是亲密关系,而且还是敌对关系。

(三)诸葛玄不属于袁术,也不属于刘表

诸葛玄出现在有敌对关系的袁术和刘表之间,想同时保持与两人之间较好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从诸葛玄在失去太守职务后,诸葛玄居然还能去投奔袁术的“敌人”,除了当时诸葛玄走投无路的因素之外,也说明诸葛玄与刘表之间不仅不是敌对关系,而且关系也比较亲密的,至少是诸葛玄这么认为的。

这也说明诸葛玄的身份与袁术、刘表之间的“第三方”,既不属于袁术,也不属于刘表。

(四)诸葛玄离袁术最近,离刘表较远

诸葛玄认识袁术,也认识刘表。从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这一行为来看,袁术为主动任命的一方,诸葛玄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可见袁术与诸葛玄关系非常亲密;从诸葛玄投奔襄阳刘表这一行为来看,诸葛玄为主动投靠的一方,刘表为被动一方。而对于诸葛玄的投靠,刘表有权力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

由此可见,诸葛玄虽然与袁术、刘表都有交往,但从距离上来看,诸葛玄离袁术肯定是最近的,与刘表之间虽有“旧交”,但比不上与袁术的关系,甚至这个“旧交”也仅仅只是诸葛玄一厢情愿。

(五)诸葛玄的身份很可能是袁术、刘表之间“说客”

诸葛玄出身于官宦之家,远祖诸葛丰、兄长诸葛珪都担任过重要职务,后期又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可见诸葛玄是具有为官从政的能力的,其学识、见识等都是区别于一般老百姓的。

从诸葛玄与双方都有“旧交”关系且不属于任何一方来看,诸葛玄的身份很可能是袁术、刘表之间的“说客”,不介入双方的利益关系,但照顾到双方的利益。因此,诸葛玄在受益于袁术的同时,也能自信同时受益于刘表。

六、诸葛玄在叶县平山符合历史事实

从时间上来看:188年,诸葛玄带领家人离开琅琊逃难,来到南阳叶县平山;190年,刘表入驻襄阳;190年,袁术入驻南阳。诸葛玄、刘表、袁术,三个人在190年这一时间点上,出现在了南阳、襄阳一带,在时间上符合了条件。

从距离上来看:袁术在南阳,刘表在襄阳,诸葛玄在南阳叶县平山。诸葛玄的叶县平山属于袁术的南阳,袁术的南阳郡又属于刘表的荆州。因此,在平山之下生活的诸葛玄具备逐级联系地方官袁术和刘表的可能。从直线距离和上下级关系上来看,诸葛玄从平山去袁术的南阳距离最近,去刘表的襄阳距离较远,这也正体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诸葛玄与袁术关系最近,与刘表次之。

从选择上来看。诸葛玄在豫章失去太守职位后,该何去何从呢?此时就有四条路:一是返回家乡琅琊,但此时的琅琊已是一片焦土,返回家乡是不现实的。三是回到平山。这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站在其本人的角度来考虑,诸葛玄升任太守时,平山的父老乡亲都知道诸葛玄要当大官了,结果没几天灰溜溜的回乡了,这让诸葛玄如何面对平山的父老乡亲呢?诸葛玄要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四是投奔其他亲友,一切从头来过。从诸葛玄丢官后面临的选择来看,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投奔亲友,当时诸葛玄与刘表也有交往并得到了信任,刘表又身居高位,所在的襄阳又是乱世之中一片难得的静土,也就不奇怪诸葛玄为什么去选择投奔襄阳刘表了。

因此,从认真梳理、研究诸葛玄、刘表、袁术三人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诸葛玄离开琅琊之后确实来到了叶县平山一带寓居生活,并从平山到豫章,再由豫章去到了襄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