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苏州城西有个枫桥镇,枫桥镇内有个寒山寺,现在发展中的苏州城早把枫桥镇和寒山寺包裹起来。
寒山寺在中国众多知名的古刹中,无论从它的历史传承还是占地规模,都是不足道的,然而就寒山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而言,确是国宝级的名寺,因为,这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有关。
相传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说过“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我虽也喜欢吃,但我出差苏州,心中惦念着的仍是枫桥和寒山寺,曾在两个夜晚独自到枫桥,去看渔火点点以及夜色中寂静肃穆的寺庙。由于电的亮化,原本暗色的寺庙晶莹剔透,犹如仙境,而渔火点点早已被现代文明遮掩得无影无踪。
唐代开元年间,家住河南南阳的张继赴京应试落第。眼看着同伴“春风得意马蹄疾”,名落孙山的张继心情沮丧,悄然出城,他没走陆路回故乡,而是乘坐京杭大运河的木船直下苏杭,离故乡越来越远了。
此时,已是秋风瑟瑟,雁阵惊寒。一天傍晚,张继乘坐的木船来到了姑苏城外,见枫桥弯如弓月,悬在运河之上,岸边的烟树朦胧之中,有寺庙若隐若现,不时传来悠悠的钟鸣。
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寒窗寂寞和科场失意的心,几多世态炎凉,数度人情冷暖,一下子涌上了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感慨颇多,难以入睡。于是冷月映诗心,化成了笔底波澜,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28个字浓缩了漂泊学子艰难的人生,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慨叹,赋予了寒山寺、枫桥鲜活的生命,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夜半,都成了哀婉的象征,让人的心灵沉浸在凄凉之中,久久难以忘怀。
如果把苏州比作一个江南美女,那么《枫桥夜泊》告诉我们,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张继所描摹的月下苏州、枫桥,以及寒山寺,还有那个遭遇困顿的心境,已经永远定格在文学世界里了。
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唐贞观时高僧寒山曾在此做住持,遂将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改为寒山寺沿用至今。面对寒山寺,我浮想联翩,这寺几经兴废,人们大概不会过问,因为那只是寺的变迁;但有了诗,就不能同日而语,因为是诗让寺得到了最好的装点,让寺名永恒的固定下来。
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也忍不住要吟诗、挥毫,但诗作能超过张继者,则不多见。张继的诗,实在是有感而发,如寒山寺的钟声一样既高亢又有韵味。
寒山寺的钟巨大,三人难抱,每年的除夕交岁之夜,寺内都要敲钟一百零八下,以祷风调雨顺,世界和平。
平常人敲钟,也是敲一下,去掉一个烦恼,登上钟楼去敲钟的香客和游人自然是络绎不绝,因为人多,规定每个游客只能敲一下,我也兴致很高,鼓足全力,敲了一下,耳畔顿时有轰鸣、回荡声,心里好像也少了一个终年困扰自己的烦恼。
钟声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里,一直有特殊的含意,“钟鸣鼎食”是古代皇家贵族的象征,“鼎食”代表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钟鸣”则象征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佛教传入后,寺院的晨钟暮鼓为钟声赋予了新的含义,寒山寺的钟声因诗作而变得天下闻名。
能在寒山寺敲钟、听钟声,无疑是人生的享受和满足。
人生有失有得,考生张继失去考中当官的机会,但却得到了一首好诗。1200多年过去了,当年和张继一起应试,考中状元的是谁?无人知晓,真正被历史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记得秋夜客船上那个失意的诗人,一个在小小的船舱里反侧难眠的读书人。
有时,我们还会和张继一样,听到那隐隐的钟声,只是那钟声不一定来自苏州的寒山寺,而是来自唐朝的那个秋夜,由张继敲响的,直叩我们的心灵。
摘自:2021-10-12《江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