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繼的鐘聲——劉伯毅

過去蘇州城西有個楓橋鎮,楓橋鎮内有個寒山寺,現在發展中的蘇州城早把楓橋鎮和寒山寺包裹起來。

寒山寺在中國衆多知名的古刹中,無論從它的曆史傳承還是占地規模,都是不足道的,然而就寒山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而言,确是國寶級的名寺,因為,這與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有關。

相傳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曾說過“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我雖也喜歡吃,但我出差蘇州,心中惦念着的仍是楓橋和寒山寺,曾在兩個夜晚獨自到楓橋,去看漁火點點以及夜色中寂靜肅穆的寺廟。由于電的亮化,原本暗色的寺廟晶瑩剔透,猶如仙境,而漁火點點早已被現代文明遮掩得無影無蹤。

唐代開元年間,家住河南南陽的張繼赴京應試落第。眼看着同伴“春風得意馬蹄疾”,名落孫山的張繼心情沮喪,悄然出城,他沒走陸路回故鄉,而是乘坐京杭大運河的木船直下蘇杭,離故鄉越來越遠了。

此時,已是秋風瑟瑟,雁陣驚寒。一天傍晚,張繼乘坐的木船來到了姑蘇城外,見楓橋彎如​​弓​月,懸在運河之上,岸邊的煙樹朦胧之中,有寺廟若隐若現,不時傳來悠悠的鐘鳴。

此情此景,觸動了詩人寒窗寂寞和科場失意的心,幾多世态炎涼,數度人情冷暖,一下子湧上了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感慨頗多,難以入睡。于是冷月映詩心,化成了筆底波瀾,留下了千古傳誦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28個字濃縮了漂泊學子艱難的人生,抒發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慨歎,賦予了寒山寺、楓橋鮮活的生命,殘月、啼鴉、寒霜、寺廟、漁火、夜半,都成了哀婉的象征,讓人的心靈沉浸在凄涼之中,久久難以忘懷。

如果把蘇州比作一個江南美女,那麼《楓橋夜泊》告訴我們,她出生在書香門第,張繼所描摹的月下蘇州、楓橋,以及寒山寺,還有那個遭遇困頓的心境,已經永遠定格在文學世界裡了。

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監年間,唐貞觀時高僧寒山曾在此做住持,遂将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改為寒山寺沿用至今。面對寒山寺,我浮想聯翩,這寺幾經興廢,人們大概不會過問,因為那隻是​寺​的變遷;但有了詩,就不能同日而語,因為​是詩​讓寺得到了最好的裝點,讓寺名永恒​的​固定下來。

不少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慕名而來,也忍不住要吟詩、揮毫,但詩作能超過張繼者,則不多見。張繼的詩,實在是有感而發,如寒山寺的鐘聲一樣既高亢又有韻味。

寒山寺的鐘巨大,三人難抱,每年的除夕交歲之夜,寺内都要敲鐘一百零八下,以禱風調雨順,世界和平。

平常人敲鐘,也是敲一下,去掉一個煩惱,登上鐘樓去敲鐘的香客和遊人自然是絡繹不絕,因為人多,規定每個遊客隻能敲一下,我也興緻很高,鼓足全力,敲了一下,耳畔頓時有轟鳴、回蕩聲,心裡好像也少了一個終年困擾自己的煩惱。

鐘聲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裡,一直有特殊的​含意​,“鐘鳴鼎食”是古代皇家貴族的象征,“鼎食”代表了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鐘鳴”則象征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佛教傳入後,寺院的晨鐘暮鼓為鐘聲賦予了新的含義,寒山寺的鐘聲因詩作而變得天下聞名。

能在寒山寺敲鐘、聽鐘聲,無疑是人生的享受和滿足。

人生有失有得,考生張繼失去考中當官的機會,但卻得到了一首好詩。1200多年過去了,當年和張繼一起應試,考中狀元的是誰?無人知曉,真正被曆史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記得秋夜客船上那個失意的詩人,一個在小小的船艙裡反側難眠的讀書人。

有時,我們還會和張繼一樣,聽到那隐隐的鐘聲,隻是那鐘聲不一定來自蘇州的寒山寺,而是來自唐朝的那個秋夜,由張繼敲響的,直叩我們的心靈。

摘自:2021-10-12《江海晚報》

張繼的鐘聲——劉伯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