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章子怡在微博晒出一家人和宝宝的照片,宣布自己元旦平安生子的好消息。汪峰也在微博转发了章子怡的该条状态,称:“第二次站在妻子身边,紧握着她的手,迎接宝宝的降临。再一次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与伟大。谢谢老婆,谢谢你在20年代第一天这么好的时刻带给我带给这个家一个超级健康,嗓音嘹亮,七斤二两的大胖小子,开心极了,顺产母子平安。祝大家新年快乐。”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正带着孩子跟几个妈妈一起聚会,聊起章子怡生子这件事,旁边有个妈妈脱口而出:“女人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啊,尤其是不止养一个孩子更是难上加难,看着明星表面光鲜,虽然她有钱不必像我们这样苟且生活,但孩子之间的矛盾我就不信她们不头疼。”
说这话的妈妈家里有两个女儿,中间相差三岁,两个孩子相处时是名符其实的“相爱相杀”,前一秒俩人好得像一个人似的,下一秒就有可能翻脸不认人,赌咒发誓老死不相往来,前段时间,老大更是偷偷把老二的辫子给剪了,老二反扑,把老大作业本划花,爸爸妈妈简直拿她们没办法。
为什么亲如兄弟姐妹,明明是一家人,有时候却连外人都不如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为什么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产生矛盾?</h1>
记得之前看电视剧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两个很好的朋友或者兄弟姐妹,因为其中一个人越来越优秀最终变得渐行渐远,甚至反目成仇,其根源往往是因为嫉妒。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我一个朋友家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和妹妹在一个班上,姐姐优秀,妹妹相对平庸,有一次班上竞选班干部,妹妹竟然选了别人而不选姐姐。同样的好处,落在跟自己不熟悉的人身上,都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如果是自己亲近的人得了便宜,自己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这种嫉妒心理正常不正常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嫉妒或者崇拜的感觉产生的前提就是要进行比较。同样的比较结果(对方比我强),个体却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对有的人嫉妒,对有的人羡慕),这与人们的自我概念息息相关,比较结果只不过是个诱因罢了。
还以前面说的双胞胎姐妹的例子来分析,妹妹宁愿别人当班长也不愿意姐姐当,其根本原因在于血缘之间的差异性。
我们都知道,哪怕是双胞胎,同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性格也都各不相同,而父母则常常鼓励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达到同样的目标,并且对所有的孩子期望值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当一方不能达到父母的内心期望值,父母就会下意识地将其与其他子女进行比较,从而在心理上不自觉地对子女的能力甚至智力产生对比,得出一个自以为合理的结论:妹妹没有姐姐聪明,或者妹妹没有姐姐努力等等,从而逐渐在态度上对两个孩子产生差异化,毕竟谁都喜欢优秀的孩子。
而此时的妹妹宁愿当班长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姐姐,也不仅仅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因为人之所以会对不熟悉的人产生认可,对熟悉的人产生嫉妒,那是因为认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人,于我们的内心来说,是没有任何负担和压迫感的。我们越是不了解的人,越是可以把对方的成功归结为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这就为自己现在不如人的境地找了个很好的借口。
比如遇到一个不熟悉的人成功了,我们会告诉自己对方天资聪颖,我不如她;或者她有先天有利的条件,而我没有,所以我不如他也是正常的。
总之,与我们没多大关系的“成功人士”大多数都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是可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任意刻画的一个群体,换句话说,我们想他是什么样的,他就是什么样的,所以更容易被人接受。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教育上的成就</h1>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家庭关系研究团队,跟踪了美国宾州152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从童年后期到成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152对的兄弟姐妹中,有41对的情况是两个孩子学历相差较大。而另外111对中,两个孩子学历相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研究者团队在这些家庭的老大12岁、老二9岁左右的时候,通过到家庭中拜访,测量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与父母的关系。
他们发现,这41对学历差异比较大的兄弟姐妹,在童年期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同时,父母在他们身上投入时间的差异更大,而他们也更有可能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区别对待不公平。
在这个发现中,研究者团队排除了一些混淆因素的影响,包括父母教育程度和年龄、两个孩子的性别和性别差异、以及两个孩子从小学或初中到高中毕业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等等。
那么为什么关系更疏远的兄弟姐妹,教育成就上的差异更大呢?早在1977年,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表明,当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更加亲密时,他们也更容易彼此模仿和互相学习。因此,当兄弟姐妹之间关系更加亲密时,他们更有可能把彼此当做学习的榜样,共同进步或者共同出现行为上的问题。
反之,当他们关系疏远时,很多时候会刻意地和对方表现不同。比如当一个孩子是爱学习的“好学生”时,另一个可能就会主动地表示自己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后者想要借此来表明自己不是比对方笨或者缺乏天赋,自己只是不愿意学习而已,事实上从深层次讲,也是害怕失败、不自信的一种体现。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多子女家庭父母如何处理子女之间的关系?</h1>
自从我们国家正式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后,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到2017年,二孩数量上升至883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随着二胎政策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孩子可能生长在有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中。兄弟姐妹从小到大互相之间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预期。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如何处理子女之间的关系呢?
l 理解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
英国自然博物学家大卫·爱登堡曾经在节目里说过这样一翻话:“似乎所有的小动物(除了刺猬)都喜欢互相绊跤、滚作一团、打打闹闹,这些活动能提高反应能力,强身健体,让它们为野外生活做好准备。会和兄弟姐妹打架的小狮子能更好地在险恶的成人世界中存活。”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
从身体上讲,虽然我们并不鼓励孩子之间打架拌嘴,但有时候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打闹也是有一定的价值所在,挑衅、口头争执能提升孩子的唇舌敏捷能力,兄弟姐妹之间的纠纷也可以提升孩子处理事务的能力。
从心理上讲,分析学家认为,孩子之间小打小闹其实是一种悬而未决的权力斗争,多数口角是源于无聊和厌倦,当生活趋于平淡时,一句讥讽便能成星星之火,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父母的关注呈燎原之势而已。
所以面对孩子的争吵打闹,父母首先要摆正心态,过于忽略或者过于在意的态度都会对孩子的关系缓和起到不好的作用。
l 帮助孩子建构适宜恰当的处理方案
当两个孩子起冲突时,父母千万不要像救火队员一样,第一时间介入现场,如果此时父母质问谁先挑的事儿,就会造成孩子的相互指责,为了避免父母责骂自己,有责任一方的孩子就会想办法推诿,不敢承担责任。
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协助和鼓励孩子自己消除冲突。可以让孩子联系以往经验,尝试建构适宜恰当的处理方案。
比如我家两个孩子就经常为抢一本书看而大打出手,面对他们这种情况,我先是强调了他们想要达成的最终结果:“你们都想现在看这本书是吧?”在得到他们的肯定答复时,我就提出解决方案:“如果你俩都想看这本书,那么有一个办法是,你俩一起看。”
他俩有时会赞同我的提议,有时都不肯接受。那么我会继续给他俩统一战线,并制定新的规则:
“既然你俩都不同意一起看,那你们自己想个办法吧。但你们不能再吵闹了,否则我机会把书拿走。”
接下来,就让他俩自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要记住的是,如果他们再度争吵或者因为争抢东西打闹,我们就要提醒他们新的规则;如果继续违反规则,那就把东西拿走,让他们自己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
l 走出“公平”的误区
很多父母在处理孩子之间纠纷的时候,最大的误区就会告诉孩子凡事要“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平、平等是人人都向往的事情,可是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存在的,孩子在刚开始上学的那几年,面对竞争,抱怨是十分正常的。做父母的,可能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多,可是孩子感受到的关注却大不相同。
中国有句老话叫“爱哭的孩子有奶喝”,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爱哭爱闹难伺候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关注,也更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当孩子控诉说“这不公平,你们都更爱姐姐不爱我”时,千万不要试图去争辩,最好的办法是表示理解孩子的意见,并且提前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要求是什么,在哪些范围之内行为可以浮动,而哪些行为是原则问题,不允许触犯,做的好的孩子就该得到褒奖,包括物质奖励,做错的那个孩子,就要受到适当的惩罚予以惩戒。
父母真正对待孩子的公平就体现在优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而稍逊的一方就会懂得,不努力是生存不下去的。这并不是说,一个不够努力的孩子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而恰恰这样做就是用一种激励方式去鼓舞弱势的孩子变强,掌握更多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懂得肯定弱势孩子的每一点小进步,以此来提升他的信心。
与此同时,也要给孩子定规矩并执行,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定规矩也许不能立刻消除争吵和矛盾,但是规矩的设立,能让争吵的双方了解自己的立场,明白自己所不能触犯的界限是什么。只有这样,孩子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才能在最初的争吵中,逐渐磨合到良好相处,知道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从而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