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我们常常在时过境迁之后,发现当初最不想听的那一句话,其实是最关键的一句:他根本不爱你!</h1>

我们在经历的感情中,自己没有发觉对方不爱我,一般是通过朋友等第三方来传达的。你听到朋友对你说的话,你打算离开的不是那个不爱你的人,而是你的朋友。因为你不容怀疑自己的感知,你相信自己,100%肯定自己。
我们在感情的历程中,一定要学会取舍。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印象很深刻,一个女孩着了魔地爱着一个男孩,有一天,那个男孩回家跟女孩说,他觉得生活有些枯燥,他带回一个女孩子,从此每天要做3P,三个人在一起生活。结果,这个女孩子也答应了,因为她很爱这个男孩儿。
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的妈妈来看望自己的女儿,看出了端倪,把女儿带回家,质问女儿。当知道三个人生活在一起的事情之后,妈妈对女儿说,我不能接受一个男的这样对待你!让妈妈惊讶的是,那个女孩竟然回答说,可是我觉得没关系,我爱他,我就可以忍受他给我的一切。妈妈就整个人疯掉,在厨房里把盘子都砸了。后来,妈妈就讲一句话,你如果告诉我,你很痛苦,我还好过一点。
这部电影,似乎是在告诉观众:妈妈无法承受那种之痛:不愿意听到、看到女儿在承受别人,在忍耐,在给别人包容。在妈妈看来,女儿那珍珠的光芒去照耀别人,而那颗珍珠是我痛着从肚子里面孕育出来。
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他不爱你的故事,但是作为受害者一方,不仅仅是她自己,还有自己的家人。
一个人对于根本不爱自己的人,还执迷不悟,其实不能简简单单地从道义上去理解。比如说,对方对自己的好和坏,自己是隐隐约约知道,尤其是坏的部分,有点让自己丢脸。所以,有时候自己故意选择视而不见。当丢脸的东西被第三方点出来的时候(就如电影里妈妈那样讲女儿的事情),那种羞辱感是会让面子挂不住的。所以,电影中的那个女孩自己说服自己说,可以接受男孩子的一切,她要证明给所有唱衰的人看。
另外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假若你一生都在遇到根本不爱你的人,成为一种模式的话,你要去看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有一种潜意识:觉得自己是不会被好好的爱?很多父母早逝的孩子,多会存在这样的潜意识,他们会觉得,如果没有好好的努力,或者如果没有受到某种惩罚来做交换,那么我就不会拥有爱。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女孩子喜欢跟不如自己的男孩子在一起。那种心态就是和弱小的人谈恋爱,自己会比较有安全感。我这种条件的跟你在一起,遇到吵架争端的时候,你总会让着我吧。于是,就凭着这种逞强的小虚荣心态去谈恋爱了,你说她这样执迷不悟而牺牲自己,值不值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