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我們常常在時過境遷之後,發現當初最不想聽的那一句話,其實是最關鍵的一句:他根本不愛你!</h1>

我們在經曆的感情中,自己沒有發覺對方不愛我,一般是通過朋友等第三方來傳達的。你聽到朋友對你說的話,你打算離開的不是那個不愛你的人,而是你的朋友。因為你不容懷疑自己的感覺,你相信自己,100%肯定自己。
我們在感情的曆程中,一定要學會取舍。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印象很深刻,一個女孩着了魔地愛着一個男孩,有一天,那個男孩回家跟女孩說,他覺得生活有些枯燥,他帶回一個女孩子,從此每天要做3P,三個人在一起生活。結果,這個女孩子也答應了,因為她很愛這個男孩兒。
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的媽媽來看望自己的女兒,看出了端倪,把女兒帶回家,質問女兒。當知道三個人生活在一起的事情之後,媽媽對女兒說,我不能接受一個男的這樣對待你!讓媽媽驚訝的是,那個女孩竟然回答說,可是我覺得沒關系,我愛他,我就可以忍受他給我的一切。媽媽就整個人瘋掉,在廚房裡把盤子都砸了。後來,媽媽就講一句話,你如果告訴我,你很痛苦,我還好過一點。
這部電影,似乎是在告訴觀衆:媽媽無法承受那種之痛:不願意聽到、看到女兒在承受别人,在忍耐,在給别人包容。在媽媽看來,女兒那珍珠的光芒去照耀别人,而那顆珍珠是我痛着從肚子裡面孕育出來。
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他不愛你的故事,但是作為受害者一方,不僅僅是她自己,還有自己的家人。
一個人對于根本不愛自己的人,還執迷不悟,其實不能簡簡單單地從道義上去了解。比如說,對方對自己的好和壞,自己是隐隐約約知道,尤其是壞的部分,有點讓自己丢臉。是以,有時候自己故意選擇視而不見。當丢臉的東西被第三方點出來的時候(就如電影裡媽媽那樣講女兒的事情),那種羞辱感是會讓面子挂不住的。是以,電影中的那個女孩自己說服自己說,可以接受男孩子的一切,她要證明給所有唱衰的人看。
另外一個比較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假若你一生都在遇到根本不愛你的人,成為一種模式的話,你要去看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有一種潛意識:覺得自己是不會被好好的愛?很多父母早逝的孩子,多會存在這樣的潛意識,他們會覺得,如果沒有好好的努力,或者如果沒有受到某種懲罰來做交換,那麼我就不會擁有愛。
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些女孩子喜歡跟不如自己的男孩子在一起。那種心态就是和弱小的人談戀愛,自己會比較有安全感。我這種條件的跟你在一起,遇到吵架争端的時候,你總會讓着我吧。于是,就憑着這種逞強的小虛榮心态去談戀愛了,你說她這樣執迷不悟而犧牲自己,值不值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