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桂芝

穆景元先生
今年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辽宁省著名义勇军研究专家、原渤海大学副教授、锦州义勇军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97岁的穆景元先生溘然仙逝!
噩耗传出之后,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分别派主管领导前往吊唁;渤海大学、锦州义勇军研究会的同仁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手擎花篮,前往灵堂与老人家做最后的告别;辽宁省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发来唁电以表哀思,有的专家在唁电中称:“穆老的去世对义勇军史研究是一大损失!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穆老的学生刘雨欣在挽词中写道:我亲眼见证了先生对政协文史工作的贡献,他是唯一一位为锦州市政协主编两辑文史资料的专家,他的去世对我市的文史工作是一大损失!在唁电中,高度赞赏穆老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学风和家国情怀。
一位97岁的鲐背老人,一个普通的大学副教授,他的过世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与他在史学界的地位,以及对锦州市红色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息息相关。
穆老生前,在义勇军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辽宁省史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他为锦州义勇军红色文化研究和宣传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提出锦州是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发祥地的第一人!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把这顶桂冠戴到英雄锦城的头上,为锦州这座英雄的城市锦上添花。为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就在去年10月20日,市社科联贾巍主席拜访他时,他还念念不忘将锦州打造成一座英雄的城市。
穆老是从1981年调查锦西义勇军歼灭日军古贺联队开始致力于辽西抗日义勇军史研究的。他利用半年多时间跑遍锦西钢屯大小乡镇召开座谈会,采访幸存的义勇军将士和目击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口述录音史料,他撰写的《锦西人民歼灭日军古贺骑兵联队始末》论文,被多个史学刊物转载,并把这次战斗称之为“冮家屯大捷”。
也就是在这次调查中,他发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在锦州发端。他在省内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关于冮家屯大捷资料时,意外地发现日文史料有许多关于锦州是“匪贼”(日军对义勇军的蔑称)策源地和根据地的记录——“因前东北军之锦州政权,现以锦州作根据地,操纵土匪扰乱东省”,“不言而喻,这些全部行动,它的策源地无疑就在锦州”,“因为锦州是暴逆匪贼策源地,所以关东军于十月八日轰炸了锦州”……
看到这些史料穆老如获至宝,因为这些反面教材为锦州是抗日义勇军发祥地提供了有利的佐证!上个世纪80年代图书馆没有复印机,他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经常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一个面包一杯水就是一顿午饭。
穆景元先生在锦州市图书馆查阅资料
从那时起,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在他心底升腾起来!他决定下一步重点研究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义勇军的历史,把锦州是抗日义勇军发祥地的课题做实做大。
当一份工作融入使命便是事业,当一生平凡伴随着执着便是非凡。
那几年穆老如“着魔”一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辽西义勇军史研究中去,他一边翻译日文资料,一边查阅辽西义勇军的史料,采访义勇军后裔和知情者,甚至到西安专访当年义勇军第四军区总指挥熊飞和第十二路义勇军副司令张海涛。为了与生命抢时间,每天只睡5、6个小时的觉,穆老的执着和奋斗精神是“马不扬鞭自奋蹄”最好的诠释!
一个以生命赴使命的人,再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2000年他与白俊山合著的《辽西抗日义勇军之歌》的专著终于完稿,锦州市政协将其编入第20辑文史资料,这是东北地区第一部较为系统地展现辽西地区各路义勇军在抗战中的辉煌战绩和诸位义勇军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锦州在十四年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的一部力作,书中以不争的事实,论证了锦州是抗日义勇军发祥地这一重大课题。
在研究辽西义勇军过程中,穆老又发现锦州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素材的源发地,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攻坚这一课题……
当年穆老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共锦州市委、锦州市政府、锦州市政协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0年初,时任副市长李绩学对市政协委员根据穆老研究成果提交的“关于建立辽西抗日义勇军纪念展厅”的提案做了批示,接着,市文化局召开了“接受穆景元教授捐赠义勇军抗战资料、图书暨建立辽西抗日义勇军纪念展厅”新闻发布会,穆老将多年收藏的辽西义勇军的史料、磁带、照片40余件无偿地捐赠出去;2001年末“辽西抗日义勇军之歌”展厅在锦州市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省内第一个反映辽西义勇军抗战史的展厅,被列为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锦州市政府创建了“辽西抗日义勇军之歌”展厅(中为穆景元先生)
这期间,穆老的研究成果受到新闻媒体的特别关注,省内媒体记者通过采访穆老,围绕着锦州是义勇军的发祥地的论断撰写许多文章见诸于报端。如《华商晨报》发表了记者夏添写的《抗日义勇军首建锦州》,《锦州日报》先后发表了记者蒋金萍、郭庆权撰写的《锦州及辽西地区是义勇军的发祥地》《锦州是义勇军的发祥地》等文章;央视、辽宁、锦州电视台及有关部门拍摄关于辽西义勇军抗战专题片都找穆老获取史料。一时间穆老忙得不可开交。
随之岁月荏苒,穆老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便萌生成立一个学会,吸收更多的专家学者一起研究的想法。2011年初,穆老与于德泉先生各自掏腰包一万余元,凑齐了3万元的注册资金,“锦州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会”正式成立。这一年穆老87岁,他是锦州社团组织年龄最高的一位会长。
研究会成立不久就得到市委宣传部的重视,时任副部长罗冠华亲自挂帅,责成宣传处孔祥武处长组织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在穆老近40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史料,使锦州是抗日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发祥地的论断证据更加充实。2012年6月19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社科联、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关工委主办;市义勇军研究会、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承办的“锦州是抗日义勇军和国歌发祥地研究成果展”隆重开幕,时任市委书记王文权以及人大、政协、宣传部、驻军部队领导、离退休老干部均参加了开幕式;7月3日《锦州日报》用整版刊登了由罗冠华、穆景元等13名专家学者署名的《锦州——抗日义勇军和国歌发祥地》调研报告。接着,《锦州日报》开办专栏,利用10个月时间分195期系统刊登义勇军和国歌发祥地的文章。
2013年初冬,穆景元(左二)对赵扶民(右一)进行采访,了解《义勇军誓师歌》挖掘的经过(中为作者张桂芝)
市委宣传部这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年6月26日《辽宁日报》刊登了记者朱忠鹤的文章——《国歌发祥地:锦州亮出崭新文化名片》,文章写道:“这表明了发祥地的研究已经不再单单是民间行动,而是变成了锦州全市着力打造文化名城的又一举措,同时也是对外亮出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2014年,《解放军报》记者通过采访穆老在该报上发表了《<义勇军进行曲>从这里唱响》的文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穆老没有沉浸在所取得成绩中沾沾自喜,而是带领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期间,由他任主编的两部专著——《抗日义勇军与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缘起与锦州义勇军纪事》和他个人编译的《满洲事变经过译文集》均正式出版,其中《抗日义勇军与<义勇军进行曲>》被市政协编入第31辑文史资料。至2020年末,义勇军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47篇次,11篇在国家、省市获奖,其中研究会集体创作的《锦州是抗日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发祥地》的论文荣获锦州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协助央视和10多个省、市电视台制作以辽西义勇军抗战为主题的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48集。为此,锦州义勇军研究会多次荣获省市先进社团称号,并被评为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为表彰穆老的重大贡献,市社科联把他的研究成果在东湖公园的社会科学成果展示基地用专版做了介绍。
2015年,在市政协副主席石宝玉协助下,市政府出资,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委、市社科联、市义勇军研究会、市园林集团5个部门主办,在原东北交通大学义勇军抗战遗址建起“抗日义勇军创建地”展厅,全面展现了辽西义勇军的英勇事迹,以及辽西抗日烽火在白山黑水之间汇聚成了东北民众武装抗日的滚滚洪流。
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新华社新华网、新华军网、锦州市委、市政府、锦州军分区主办,在锦州举行了“父辈的战旗——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遗迹寻访大型活动启动仪式”,那天91岁高龄的穆老精神矍铄地站在讲台上,向大会上汇报了“两个发祥地”的研究成果,博得阵阵掌声……国家级媒体派出10多个采访组莅临锦州,采访关于“两个发祥地”的研究成果,多家国家级媒体进行了报道。
穆老虽然去世了,但他却给锦城留下了宝贵的义勇军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也给他亲自创建的锦州义勇军研究会留下的丰厚史料资源。为了充分利用东北交通大学抗战遗址这个平台,把锦州是抗日义勇军发祥地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素材的源发地两个研究成果全面展现出来,今年在市社科联的指导下,义勇军研究会的专家学者负责撰写布展大纲,对原展厅重新进行了布展,并拓展了一个新展厅,两个义勇军主题展厅以丰富的史料陈列,展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在锦州发端的重要史实,呈现了锦州作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素材源发地的研究成果,突出了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辽西抗日义勇军的思想发动和组织领导,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一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基地。
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抗联研究中心锦州研究基地、锦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锦州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以及南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渤海大学、锦州师专、锦州中学的社会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果穆景元先生地下有知的话,他一定为会后来人不遗余力地继续完成他未尽的事业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