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穆景元先生把研究義勇軍史當做畢生使命

作者:秋根子

作者 張桂芝

穆景元先生把研究義勇軍史當做畢生使命

穆景元先生

今年2月9日(農曆臘月二十八),遼甯省著名義勇軍研究專家、原渤海大學副教授、錦州義勇軍研究會終身名譽會長、97歲的穆景元先生溘然仙逝!

噩耗傳出之後,市委宣傳部和市社科聯分别派主管上司前往吊唁;渤海大學、錦州義勇軍研究會的同仁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手擎花籃,前往靈堂與老人家做最後的告别;遼甯省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發來唁電以表哀思,有的專家在唁電中稱:“穆老的去世對義勇軍史研究是一大損失!市政協文史委原副主任、穆老的學生劉雨欣在挽詞中寫道:我親眼見證了先生對政協文史工作的貢獻,他是唯一一位為錦州市政協主編兩輯文史資料的專家,他的去世對我市的文史工作是一大損失!在唁電中,高度贊賞穆老高尚的情操,嚴謹的學風和家國情懷。

一位97歲的鲐背老人,一個普通的大學副教授,他的過世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這與他在史學界的地位,以及對錦州市紅色文化研究所做的貢獻息息相關。

穆老生前,在義勇軍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在遼甯省史學界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他為錦州義勇軍紅色文化研究和宣傳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提出錦州是義勇軍和《義勇軍進行曲》發祥地的第一人!他一生的夢想就是把這頂桂冠戴到英雄錦城的頭上,為錦州這座英雄的城市錦上添花。為實作這個夢想,他為之奮鬥了整整半個世紀。就在去年10月20日,市社科聯賈巍主席拜訪他時,他還念念不忘将錦州打造成一座英雄的城市。

穆老是從1981年調查錦西義勇軍殲滅日軍古賀聯隊開始緻力于遼西抗日義勇軍史研究的。他利用半年多時間跑遍錦西鋼屯大小鄉鎮召開座談會,采訪幸存的義勇軍将士和目擊者,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口述錄音史料,他撰寫的《錦西人民殲滅日軍古賀騎兵聯隊始末》論文,被多個史學刊物轉載,并把這次戰鬥稱之為“冮家屯大捷”。

也就是在這次調查中,他發現了東北抗日義勇軍在錦州發端。他在省内圖書館、檔案館查閱關于冮家屯大捷資料時,意外地發現日文史料有許多關于錦州是“匪賊”(日軍對義勇軍的蔑稱)策源地和根據地的記錄——“因前東北軍之錦州政權,現以錦州作根據地,操縱土匪擾亂東省”,“不言而喻,這些全部行動,它的策源地無疑就在錦州”,“因為錦州是暴逆匪賊策源地,是以關東軍于十月八日轟炸了錦州”……

看到這些史料穆老如獲至寶,因為這些反面教材為錦州是抗日義勇軍發祥地提供了有利的佐證!上個世紀80年代圖書館沒有影印機,他隻能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經常在圖書館一待就是一天,一個面包一杯水就是一頓午飯。

穆景元先生把研究義勇軍史當做畢生使命

穆景元先生在錦州市圖書館查閱資料

從那時起,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在他心底升騰起來!他決定下一步重點研究以錦州為中心的遼西義勇軍的曆史,把錦州是抗日義勇軍發祥地的課題做實做大。

當一份工作融入使命便是事業,當一生平凡伴随着執着便是非凡。

那幾年穆老如“着魔”一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遼西義勇軍史研究中去,他一邊翻譯日文資料,一邊查閱遼西義勇軍的史料,采訪義勇軍後裔和知情者,甚至到西安專訪當年義勇軍第四軍區總指揮熊飛和第十二路義勇軍副司令張海濤。為了與生命搶時間,每天隻睡5、6個小時的覺,穆老的執着和奮鬥精神是“馬不揚鞭自奮蹄”最好的诠釋!

一個以生命赴使命的人,再大的困難也不在話下。2000年他與白俊山合著的《遼西抗日義勇軍之歌》的專著終于完稿,錦州市政協将其編入第20輯文史資料,這是東北地區第一部較為系統地展現遼西地區各路義勇軍在抗戰中的輝煌戰績和諸位義勇軍将領的英勇事迹,以及錦州在十四年抗戰中的重要曆史地位的一部力作,書中以不争的事實,論證了錦州是抗日義勇軍發祥地這一重大課題。

在研究遼西義勇軍過程中,穆老又發現錦州是《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素材的源發地,接着他又馬不停蹄地攻堅這一課題……

當年穆老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共錦州市委、錦州市政府、錦州市政協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0年初,時任副市長李績學對市政協委員根據穆老研究成果送出的“關于建立遼西抗日義勇軍紀念展廳”的提案做了批示,接着,市文化局召開了“接受穆景元教授捐贈義勇軍抗戰資料、圖書暨建立遼西抗日義勇軍紀念展廳”新聞釋出會,穆老将多年收藏的遼西義勇軍的史料、錄音帶、照片40餘件無償地捐贈出去;2001年末“遼西抗日義勇軍之歌”展廳在錦州市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省内第一個反映遼西義勇軍抗戰史的展廳,被列為遼甯省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穆景元先生把研究義勇軍史當做畢生使命

2001年,錦州市政府建立了“遼西抗日義勇軍之歌”展廳(中為穆景元先生)

這期間,穆老的研究成果受到新聞媒體的特别關注,省内媒體記者通過采訪穆老,圍繞着錦州是義勇軍的發祥地的論斷撰寫許多文章見諸于報端。如《華商晨報》發表了記者夏添寫的《抗日義勇軍首建錦州》,《錦州日報》先後發表了記者蔣金萍、郭慶權撰寫的《錦州及遼西地區是義勇軍的發祥地》《錦州是義勇軍的發祥地》等文章;央視、遼甯、錦州電視台及有關部門拍攝關于遼西義勇軍抗戰專題片都找穆老擷取史料。一時間穆老忙得不可開交。

随之歲月荏苒,穆老逐漸感到力不從心,便萌生成立一個學會,吸收更多的專家學者一起研究的想法。2011年初,穆老與于德泉先生各自掏腰包一萬餘元,湊齊了3萬元的注冊資金,“錦州市東北抗日義勇軍研究會”正式成立。這一年穆老87歲,他是錦州社團組織年齡最高的一位會長。

研究會成立不久就得到市委宣傳部的重視,時任副部長羅冠華親自挂帥,責成宣傳處孔祥武處長組織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在穆老近40年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史料,使錦州是抗日義勇軍和《義勇軍進行曲》發祥地的論斷證據更加充實。2012年6月19日,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社科聯、市委黨史研究室、市關工委主辦;市義勇軍研究會、市圖書館、市博物館承辦的“錦州是抗日義勇軍和國歌發祥地研究成果展”隆重開幕,時任市委書記王文權以及人大、政協、宣傳部、駐軍部隊上司、離退休老幹部均參加了開幕式;7月3日《錦州日報》用整版刊登了由羅冠華、穆景元等13名專家學者署名的《錦州——抗日義勇軍和國歌發祥地》調研報告。接着,《錦州日報》開辦專欄,利用10個月時間分195期系統刊登義勇軍和國歌發祥地的文章。

穆景元先生把研究義勇軍史當做畢生使命

2013年初冬,穆景元(左二)對趙扶民(右一)進行采訪,了解《義勇軍誓師歌》挖掘的經過(中為作者張桂芝)

市委宣傳部這一系列舉措,在省内外引起強烈反響。同年6月26日《遼甯日報》刊登了記者朱忠鶴的文章——《國歌發祥地:錦州亮出嶄新文化名片》,文章寫道:“這表明了發祥地的研究已經不再單單是民間行動,而是變成了錦州全市着力打造文化名城的又一舉措,同時也是對外亮出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2014年,《解放軍報》記者通過采訪穆老在該報上發表了《<義勇軍進行曲>從這裡唱響》的文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穆老沒有沉浸在所取得成績中沾沾自喜,而是帶領研究會的專家學者繼續深入研究。期間,由他任主編的兩部專著——《抗日義勇軍與義勇軍進行曲》《國歌緣起與錦州義勇軍紀事》和他個人編譯的《滿洲事變經過譯文集》均正式出版,其中《抗日義勇軍與<義勇軍進行曲>》被市政協編入第31輯文史資料。至2020年末,義勇軍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在國家、省市報刊發表學術文章247篇次,11篇在國家、省市獲獎,其中研究會集體創作的《錦州是抗日義勇軍和<義勇軍進行曲>發祥地》的論文榮獲錦州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協助央視和10多個省、市電視台制作以遼西義勇軍抗戰為主題的電視新聞片和紀錄片48集。為此,錦州義勇軍研究會多次榮獲省市先進社團稱号,并被評為全國社科組織先進機關。為表彰穆老的重大貢獻,市社科聯把他的研究成果在東湖公園的社會科學成果展示基地用專版做了介紹。

2015年,在市政協副主席石寶玉協助下,市政府出資,由市委宣傳部、市政協文史委、市社科聯、市義勇軍研究會、市園林集團5個部門主辦,在原東北交通大學義勇軍抗戰遺址建起“抗日義勇軍建立地”展廳,全面展現了遼西義勇軍的英勇事迹,以及遼西抗日烽火在白山黑水之間彙聚成了東北群眾武裝抗日的滾滾洪流。

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201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新華社新華網、新華軍網、錦州市委、市政府、錦州軍分區主辦,在錦州舉行了“父輩的戰旗——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遺迹尋訪大型活動啟動儀式”,那天91歲高齡的穆老精神矍铄地站在講台上,向大會上彙報了“兩個發祥地”的研究成果,博得陣陣掌聲……國家級媒體派出10多個采訪組莅臨錦州,采訪關于“兩個發祥地”的研究成果,多家國家級媒體進行了報道。

穆老雖然去世了,但他卻給錦城留下了寶貴的義勇軍紅色文化的研究成果,也給他親自建立的錦州義勇軍研究會留下的豐厚史料資源。為了充分利用東北交通大學抗戰遺址這個平台,把錦州是抗日義勇軍發祥地和《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素材的源發地兩個研究成果全面展現出來,今年在市社科聯的指導下,義勇軍研究會的專家學者負責撰寫布展大綱,對原展廳重新進行了布展,并拓展了一個新展廳,兩個義勇軍主題展廳以豐富的史料陳列,展示了東北抗日義勇軍在錦州發端的重要史實,呈現了錦州作為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素材源發地的研究成果,突出了在抗戰初期,中國共産黨對遼西抗日義勇軍的思想發動群組織上司,揭示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一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宣傳和教育基地。

如今,這裡已成為中國抗聯研究中心錦州研究基地、錦州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錦州市作家協會創作基地,以及南開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渤海大學、錦州師專、錦州中學的社會實踐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果穆景元先生地下有知的話,他一定為會後來人不遺餘力地繼續完成他未盡的事業而欣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