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作者:云南小鱼儿

我是小鱼儿,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我在云南的新鲜故事~

“让我做王,不如做个撞钟和尚”

在大理逛古城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卖唱片的老摊主,耳边此时起雷鬼之父谢天笑的“潮起潮落是什么都不为”。

他说来到大理十一年,摆地摊,卖音乐,写诗,过日子,自在地浑然天成。他在太阳里悠悠喝起啤酒。好像什么都不要,却好像有了全世界。就冲着他敢和女游客说:“不要爱上我,我怕伤害你。”就赢了。

在大理这个地方,静静欣赏,我闻到空气里都是漫出来的“无为”。

这让我想起金庸先生 “心中一荡”写下的男主角段誉,人家打怪升级都不重要,看热闹交朋友追神仙姐姐是正事。真正的段誉其实曾是大理的王,本名段正严(段和誉),在位时间最长,最后选择出家和声色犬马说再见。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大理国帝王出家成了一种皇家礼仪,总体上说,这与大理国女子以胖为美“以佛立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他们骨子里就是淡泊,“22个皇帝,10个和尚”不证自明。

我想如果这世上真有执剑天涯的侠客,那么他来到大理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放下他的剑。

他会在苍山脚下找个开满鲜花的四合院,守着洱海的日升月落,娶个温柔贤良的白族姑娘,从此安心踏实地过上满身烟火味的农夫生活。而这个和江湖两两相忘的农夫,一定是快乐的,因为他不再有拔剑相向的理由,因为大理,柔软了他的所有不安。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来到这里就是一种出世。很多有趣的人,他们都心甘情愿的留下。

民谣歌手-周云蓬

周云蓬,最具人文气质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失明,15岁弹吉他,19岁上大学,21岁写诗,24岁开始随处漂泊。周云蓬的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周云蓬在大理录出了他的《四月旧州》,与在北京录出的《中国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周云蓬热爱旅行,90年代的时候经常乘坐绿皮火车四处游走,在小时候看病的过程中,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远比他想象得要大得多,后来又徒步走滇藏路,再后来留在了大理。

人们总是好奇周云蓬是如何旅行的,所到之处理应是相同的黑暗,但他依旧执拗地四处游荡,他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这个问题周云蓬被问了无数次,他回答说:“我只是眼睛不好,但是其他健在。”

如今,周云蓬把老家的母亲也接到了云南,再加上他的导盲犬熊熊,就这样一家仨口,在大理静静生活。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他也很少出门见人,哪怕现在很多音乐人都在大理。他有时会去野孩子乐队的郭龙家看看,去郭龙家,就常会遇到野孩子乐队的那一堆人。

曾经大家都是北漂的音乐人,如今都定居在了大理,各自买了房。

作家-野夫

野夫,著名作家,现常住大理。代表作有《1980年代的爱情》、《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等。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2006年,野夫告别了北京的世俗热闹,离了婚,公司送了人。打定主意离世隐居,第一站选择了大理。起初住在苍山边的院子,月租五百元,开满了三角梅,时不时聚拢漂在大理的文艺青年或中年。缺钱时,写剧本谋生。手上从容,开始写自己的前半生经历。

野夫在一次采访中说:之前一年来过一次,和赵野、李亚伟、默默几个诗人,那时大理很安静,而且山水好,从迷信的角度讲,大山大海,气场像个太极一样,苍山有多长,洱海就有多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都有,在山水之间享受风景。

第二个,这里物价也便宜,当时身上又没钱了,厌倦都市,又想找一个消费得起的城市,大理当时比丽江便宜多了。第三是,整体感觉白族是一个很好打交道的民族,而且很崇尚文化,这个民族很文艺。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白族民居

“这里家家户户都喜欢写诗文,农村都是这样子的,每家每户都养花种草,干干净净的,这是一种文明,古人说教化,这是上千年的教化形成的。大理真正还有一个特征,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它几乎是中国唯一的活体博物馆,这是我给它命名定位的,我一直鼓励用这个作为他真正的唯一性。”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世界上所有的大宗教,大理,甚至一个小小的古城,全都囊括了。你看佛教,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道教名山魏宝山;伊斯兰教,村子里都有清真寺,古城里不止一处;天主教,古城里也有,80多年前就修建的;基督堂……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信徒一直在坚持宗教活动,在繁衍,香火都很旺。除开这些,自然崇拜原始宗教也很兴旺,每个村都有本主崇拜......

从被土改血洗的家族史,到“江上的母亲”,再到狱中的江湖人,困苦狠历,自由放荡,语言是恢复了母语的畅达。很难想象,这些文字是在大理这般轻柔明快的环境中写就。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偏居大理,野夫细细密密写自己前半生的交游,以及鄂西祖上的故事。选择迁居,自然不乏因为湖北利川老家的困顿,和北京奋斗之后的失望。柴静把这种生活描述为,“礼失,求诸野”。

导演-张扬

1998年,导演张杨从北京来到大理,先是旅居,然后长住。在往后的多年里,他在这里创作了《洗澡》、《飞越老人院》、《落叶归根》、《向日葵》几部电影的剧本,也写下了反响很大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大理成为他重要的创作地。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张扬刚来大理时,在古城一带活动,那时古城聚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十年后,他搬去了双廊,在那里发现了洱海和落日的关系,也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白族人的世界。现在他重新回到古城,只是在古城全被游客填充时,他的主要活动范围换到了山上,也是大理新移民的主要活动范围。

2012年,张杨在云南大理双廊的“归墅”,历经四年正式落成。“归墅”是“回到云南”之意,由大理的本土建筑师八旬设计。以白族材料为基础,请了当地石匠,将石料背上山或走水路,全手工打磨而成。既有白族人的青砖石雕,也有现代化的钢结构和玻璃,张扬想把这所房子做成可以用一百年的建筑。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2012年,张扬还拍一部名叫《生活在别处》的纪录片,以大理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生活为主,结合了当地特有生活元素进行融合创作,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19位自在生活于苍山洱海间的人们的生活。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其中包括当代著名艺术家叶永青、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台湾知名画家韩湘宁等,还有来自美国的攀岩爱好者因发现大理攀岩的独特魅力而定居于此,来自法国的足球教练在幼儿园当起了老师;酒吧老板、充满活力的香港年轻人、流浪诗人......

张扬用他的镜头,展现了大理田园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浓厚的文化生活。18分钟的片子,没有特技的渲染,没有华丽的演出,只有一群真实的人,一段在大理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平和、宽容、自然、轻松的生活态度,让观众看到了这些个性生命与大理的遇见,感悟到这种灵魂和大理契合的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云南诗人雷平阳说:“大理那个地方是敞开的,天空是打开的,洱海是打开的,苍山是打开的,所有的地方都是打开的,爱干什么干什么。张扬导演的《生活在别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浪漫的、温暖的、真实的大理。”

不为世俗的成功,他们为音乐,为文学,为山和田野,为菜市场,为一切美好。到了大理,大家都会马上放下一切,变成心里那个少年。

诗人莫柒说,“我们没有把大理当作乌托邦,我们只是在这里过日子”。

这就是大理吧,一个可以和爱人共享无尽黄昏的乌托邦;一个可以让人甘愿拖家带口归隐山水的自由城;一个可以让人活得自在欢喜的理想国。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有人说大理“牛人扎堆儿,闲人天堂”,它散漫而自由,多元而开明,收纳了诸多厌倦了滚滚红尘的异乡游子。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归宿,过着平淡不起波澜却舒心舒身的日子。

大理,早已不见王,却遍地是不愿登基的段誉

在大理,你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性过日子,可以朝来渔歌暮霓虹,也可以精致典雅入街巷,总之,大理可以让你的日子过成诗。

-END-

往期文章推荐

这些在云南拍的经典电影,你看过几部?

云南是造物主偏爱的土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