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威尔顿预备学校,家长眼中的“天堂”,学生们眼中的“地狱”。
“Tradition(传统),Honor(荣誉),Discipline(纪律),Excellence(卓越)”。则是这所学校的四大支柱。而在学生的口中,却嘲讽其为“Travesty(嘲弄),Horror(恐怖),Decadence(颓废),Excrement(排泄)。他们口中出言不逊,脸上带着嘲讽,但他们却也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向现实低头。自由,在他们的世界里则只是美好的向往。
这就是《死亡诗社》,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电影。当一个工厂管理制体系的学校,拥有了一位极具自由教育思想的老师,那么这所学校会发生什么呢?他的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们“撕书”。撕掉前言,也撕掉了束缚。“Seize the day(抓紧时间)”,这就是他想说的话——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这是部1989年的电影,但其中所涉及到的教育问题,却依旧存在。这发生在1898年的美国,却也发生在2021年的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当教育与社会体系相连接,自然而然,如何能拥有“好的未来”成为了前提性思考。自由、梦想则死死的被压在了灵魂深处无法拯救。
而基廷的出现,让这群“生产线上待产的产品”,开始发生了改变。他的出现像是生产线上bug,同是在这所学校毕业的他,有些格外不同。出于“地狱”,却依旧力争自由。他用他独具一格的教育。这让方式,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生命的意义。他站在讲台上让学生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探索人生的道理。一定要成为流水线上精致的产物吗?一定要拥有好的职业,体面的工作吗?追求月薪比追求理想更重要吗?基廷的说法是,不。因为人总是要变得冰冷,走向死亡的。一味的屏蔽内心的声音,不过是掩耳盗铃。每个人都终将无可避免的离开,那何不尝试为自己而活呢?
《死亡诗社》的尾处。尼尔用死亡抗议了传统,这也正是导演借此对社会的抗议。当灵魂不愿继续沉睡,那么他们必然会寻找心之所向,傲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