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死亡詩社》|教育的意識是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自由

這是威爾頓預備學校,家長眼中的“天堂”,學生們眼中的“地獄”。

“Tradition(傳統),Honor(榮譽),Discipline(紀律),Excellence(卓越)”。則是這所學校的四大支柱。而在學生的口中,卻嘲諷其為“Travesty(嘲弄),Horror(恐怖),Decadence(頹廢),Excrement(排洩)。他們口中出言不遜,臉上帶着嘲諷,但他們卻也不得不為了生活而向現實低頭。自由,在他們的世界裡則隻是美好的向往。

這就是《死亡詩社》,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電影。當一個工廠管理制體系的學校,擁有了一位極具自由教育思想的老師,那麼這所學校會發生什麼呢?他的第一節課,就是讓學生們“撕書”。撕掉前言,也撕掉了束縛。“Seize the day(抓緊時間)”,這就是他想說的話——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教育的意識是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自由

這是部1989年的電影,但其中所涉及到的教育問題,卻依舊存在。這發生在1898年的美國,卻也發生在2021年的中國,甚至世界各地。當教育與社會體系相連接配接,自然而然,如何能擁有“好的未來”成為了前提性思考。自由、夢想則死死的被壓在了靈魂深處無法拯救。

《死亡詩社》|教育的意識是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自由

而基廷的出現,讓這群“生産線上待産的産品”,開始發生了改變。他的出現像是生産線上bug,同是在這所學校畢業的他,有些格外不同。出于“地獄”,卻依舊力争自由。他用他獨具一格的教育。這讓方式,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生命的意義。他站在講台上讓學生們學會用不同的角度探索人生的道理。一定要成為流水線上精緻的産物嗎?一定要擁有好的職業,體面的工作嗎?追求月薪比追求理想更重要嗎?基廷的說法是,不。因為人總是要變得冰冷,走向死亡的。一味的屏蔽内心的聲音,不過是掩耳盜鈴。每個人都終将無可避免的離開,那何不嘗試為自己而活呢?

《死亡詩社》|教育的意識是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自由

《死亡詩社》的尾處。尼爾用死亡抗議了傳統,這也正是導演借此對社會的抗議。當靈魂不願繼續沉睡,那麼他們必然會尋找心之所向,傲然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