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袁耀《山水图》轴百岁养老条件与环境

作者:物华玩珍

袁耀《山水图》轴百岁养老条件与环境

徐文宁

袁耀的一幅《山水图》轴,绢本,设色,收藏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画面左上方,作者行书题诗一首:“百岁旧人谈旧事,一窗新绿试新茶。眼前清福时消受,又报山僧来送花。”诗句与景物一应入画,描绘了两位老人临湖赏景,于融融春日之下,烹茗煮茶闲谈旧事的幸福时光。袁耀不仅画画的好,这首诗句也写的好!也许有人会说,诗中重复字太多,其实这个叫“掉字句法”,也叫叠字法。题画绝句中经常能见到这种技法。如清朱耷《山水册页》“墨点无多泪点多”,“墨点”与“泪点”相叠,掉换一字。清李方膺《风雨钟馗图》“到底人穷鬼不穷”,“人穷”与“鬼穷”相叠,掉换一字。袁耀的“百岁旧人谈旧事,一窗新绿试新茶。”上句“旧人”与“旧事”,下句“新绿”与“新茶”相叠,只换一个字,也是掉字句法。叠字之法,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灵活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节奏感。

袁耀《山水图》轴百岁养老条件与环境
袁耀《山水图》轴百岁养老条件与环境

话说百岁养老话题自古就有。《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比如成语“养老乞言”就是当权者备酒向德高望重的老人求教。今天我们来看这张画,说说袁耀笔下的清代百岁老人养老的条件与环境,从中是否能找点为现代人所用的养老知识。

此画题诗的第一句“百岁旧人谈旧事” ,说的是人到暮年要有个伴。

画上画的是一对耄耋老人,一老者头戴儒帽,着红色长袍,另外一位头扎方巾,素色宽衣。民间有个俗话,少年夫妻老来伴。但真的能走到一起驾鹤西去的,真不多。因此,人要在自己的社交朋友圈里,寻得一朋友。多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可以轻松说话的朋友。这个朋友最好是故交,这样方可以一起有话聊。人到了暮时,回忆往往是占据了一天的时光。所以要有一个能在一起谈的来的老友,才是最好!当然,现代人也有不少忘年之交。比如我与我的文博老师王一羽先生,他与我父同庚。在长达7年之久的每天闲聊中, 不知不觉陪伴老人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同时我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上手看了许多难得一见的瓷器、玉器、字画。如今我也近古稀,也有一小友常常来看我,陪我吃碗长鱼面,一起大论小富即安之话题,甚是快哉!

袁耀《山水图》轴百岁养老条件与环境

诗的第二句“一窗新绿试新茶”,说的是养老的方法与环境。

诗句用了“一窗”视角来观察远山空蒙,与近处的湖水相连的山峦逶迤起伏,使平静的湖面显得更加幽旷深远。画幅不大,但“一窗”二字,却把近处山坡与湖畔环抱紧连,使得画面氤氲浩淼,起到了画小景大的效果。试想在这样富有氧离子的地方养老,能不是个好地方?当然,现代人居家很难有这般奢侈,但此句提示了一个“远景和富氧”的概念。我们可以常常去这样的景致地走走,也许是一种很不错的养老方式选择;或者在家里挂上一幅山水画,添置一台负离子发生器,也许忘情于山水之间可以弥补一二?

“新绿试新茶”揭晓了画的时间在春季。庭院房宇连片,翘角高檐,墙内外相邻的四株参天古松,拔地而起枝节虬曲回环,林阴如盖。庭院里桃花枝头红,叶翠泛新枝,呈现出一片临湖山间的浓郁春光。画中一小童伺立于红衣老人身后,手扶老者的拐杖,老人交腿翘坐,当是此园主人,对面正襟而坐远眺湖光山色的老人,应是腿脚比园主方便的来访之客。南朝宋吴孜《春闺怨》诗:“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说的是春光的明媚想挡也挡不住。年老的人,何不多外出走走?君不见袁耀的笔下的百岁老人都外出遛弯,更何况现代人的出行交通安全,应该多走动走动!”否则真应了清代大文人李渔说的《意中缘‧拒妁》:“只怕这有限的春光,顺风儿吹得过去,逆风儿吹不转来,那时节休懊悔也。”

新绿试新茶在赏春的时节,一个“试”字是最大的趣事。试就是试水,试茶汤的水温。有不少品赏此画的人说画中廊外一小童在扇炉煮新茶,其实是个错误描述,煮的是水而不是煮新茶。(宋)苏轼的《汲江水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人夜瓶。雪乳已翻煎脚处,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说的就是用活水与不同温度的活火,烹制的新茶方法。“试”字的另外一个意境,就是品茶。春茶在早、在香。经历过一个冬天,新一季的绿叶茶,清明一至,一杯一盏那滋味好像是跟着春的脚步,看着岁月留痕,品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相知人的每一口,皆有着淡淡禅意。现代人一喝茶,就会谈到茶道上。其实这里太多现代商业的氛围加入。以太多的所谓茶礼,使得喝起茶来,觉得太不自然。尤其一些商家自编出一套茶道,其传道的智慧并非真正的大智,不过是一些浅薄的自负罢了。真正的“茶”不会存于其中,只会使人在茶会、茶道具相关联的钱财上,嗅到一丝铜钱臭的贪欲。

那真正的茶道是什么?还是来借(宋)苏轼的《望江南》来说说:“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暮时节,烟柳花雨,景色宜人,袁耀笔下的回廊之上,轩敞开阔,幽静闲适,湖风轻拂,两位耄耋老人相对而坐,气度悠闲,正临栏言谈甚欢,好一幅悠闲欢愉的画面。它与画题诗的第三句“眼前清福时消受”正切题意。其实质这才是老年养生茶道真谛,正所谓“诗酒趁年华”, 或者说正如毛主席诗句说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境一般。

袁耀《山水图》轴百岁养老条件与环境

老人拍孤独,时而有点骚扰也不是坏事情,但要有点经济自裁权才好。题诗中最后一句“又报山僧来送花。”说的是一山僧扛着一篮花,抬首叩门。山僧不会是白来送花的,都是来回访施主再化点缘回去。如果百岁老人没有一点经济来源,或者子女混的不好,没有金钱时常接济一二,恐怕你没钱试试看,看那山僧还来不来!记得我一位93岁的忘年交对我说,人老了一定要给自己留点棺材本钱,孩子是指望不上的,自己有点活钱,不看人脸色,这才能做到心宽。不过诗句用山僧结尾,还有一则与画同景之妙处。那就是山僧四处云游,广闻博览对新鲜事物接受的一定比百岁老人多的多。养老忌讳呆坐,要有新的信息来源,充实自己的血脉,尽量使自己的心保持着一颗与时代脉搏同跳动的才好。所以人老了要活得明白,首先要做到如白居易有一诗说的:“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如果能了生死,进入高境界,那正如佛陀说的好:“若人生百岁,不了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之。”正所谓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许这就是此画伏笔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