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牟雪松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了清代界画名家袁耀的代表作《蓬莱仙境》,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界画。了解到界画传承乏人后,更是舍弃自己在绘画取得的成就,改弦易撤专攻界画,得到了圈内人士的认同,如上海画家苏小松认为雪松的界画在目前国内最好的。而南京画家喻慧则认为,雪松的画很好的把界画建筑的细腻和山水的灵气有机融合,用色淡雅脱俗,一改人们印象中界画艳俗的印象。这也许是家乡乌江山水,对他熏陶的结果吧,他以家乡的古村落为对象创作界画,特别是彭水的宏大建筑群—蚩尤九黎城为对象创作界画,九黎城是彭水的一处建筑奇观,汇集了亭台楼阁以及武陵山区各类民俗建筑,是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是木结构建筑博物馆。建筑体量大、类别多、与周边山水融合得好。

1

艺术家

简介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牟雪松,男,重庆人,1970年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重庆市美协会员,中国电视美术家协会会员。喜山水擅界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国家级画展并获奖。近年潜心于界画研究。

2

向古入界

观牟雪松界画引起的联想文/吕岱

一个人怎样踏入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事儿总有些奇异。譬如牟雪松,大约在1996年,他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清代袁耀的画作《蓬莱仙境》,立刻被吸引了,征服了,从此开始使用界尺引线,遂作界画二十余年。回想起,他说:“我这个人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被动的,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界画,就是那一瞬间被蓬莱仙境般的氛围吸引了,心生欢喜,心向往之。”

关于界画,很多人包括不少学习美术的人也不太熟悉。《简明美术辞典》介绍:“界画,中国画的一门画科。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

界画老古了,入界犹如入古。

雪松由界入画,我谓之入界。

对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大多数总是趋异崇新的,特别是观念艺术,想方设法在来自西方的各种观念里翻筋斗,玩感觉。雪松木讷而倔犟,他说:“那些,我玩不来,就喜欢界画。”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五柳归庄》 94.0cmx57.0cm

入界可不是那么好玩的。首先,元人汤垕反复被人引用的“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的原话为:“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故人以界画为易事,不知方圆曲直,高下低昂,远近凹凸,工拙纤丽,梓人匠氏有不能尽其妙者。况笔墨规尺,运思于缣楮之上,求合其法度准绳,此为至难。”(见《画鉴》)汤垕还说:“诸画或可杜撰瞒人,至界画未有不用工合法度者。”就此,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层意思:其一,当时确实有扬山水而贬界画的现象;其二,汤垕显然能察界画之妙,能辨世俗之论,特别是将一般的“梓人匠氏”之作区别开来。所以他说:“看画之法不可一途而取,古人命意立迹,各有其道,岂可拘以所见,绳律古人之意哉。”惜乎今人大多对汤垕的话道听途说,逮到半句就跑,完全会错了意。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山居客至时在》 94.0cmx57.0cm

其次,界画概念最早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建筑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界画借助专有绘制工具对亭台楼阁宫庭庙宇桥梁舟船等各类建筑形态及交通工具进行客观反映和再现。界画在唐宋时期曾经辉煌一时,可是至明清时期及近现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界画逐渐边缘,以至不受待见。艺术形态因时而变,艺术思潮浪起潮落,本属规律。但是,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界画属写实画风,其规范、工整、严谨、准确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和气派;而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张扬个性,直指心性。这肯定是两条路径,两种观念,两种形态,但绝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关系。界画只是社会生活与艺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侧面,不过足以引起我们深层次的反思。我与四川美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周南平曾经探讨过这样的问题。他认为,在艺术上特别是艺术教育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两条腿走路比较好,忽略或贬低某个方面是没有道理的。他认为,界画中的建筑及相关部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王祯的《农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其画及其书中的图绘事实上都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其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应该发扬。

再次,界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界画的丰富性并看到界画的发展。往往界画好的人综合水平也高。董伯仁的楼台人物,展子虔的青绿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吴道子的神仙人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马远、范宽、仇英等很多名家,于界画都有所涉猎,他们对国画的影响深远。而至清代,袁江、袁耀打破程式,继往开新,把界画推向高潮。徐悲鸿曾经对袁江的《通景山水》(存世最大的古代联屏画之一)题跋,跋曰:“就画论画,真洋洋大观,恐当年吴李三百里嘉陵江不能逮有所加”,意思是说,想当年吴道子、李思训画嘉陵江三百里也不见得比他好多少;后半句为:“徒以文人画嚣张之际,未为人所重视,实则思白以下,四王恽吴诸子,言工力皆逊此远甚也”。徐悲鸿之论确有见地。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露台秋月》 36.0cmx36.0cm

雪松临摹了不少界画,而最喜欢的还是界画大家袁江、袁耀。他觉得“二袁”工写兼具,不能以一般程式化的界画而论。他觉得袁江、袁耀的界画中,亭台楼阁与山水一体营造出来的神仙氛围与艺术气象令人神往,无论远看气势还是近观笔墨,都达到了谢赫所言之“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则是避免界画匠气的根本之法。他仔细品味“二袁”绘画线条的魅力,如粗细浓淡的直线,回环婉转的曲线,起笔收笔时的顿挫,还有优美绝伦的雕花,同时在宋代界画作品里的建筑绘法中找到上下文的关系。他觉得袁江、袁耀等古人对山石的造型不少都有险峻崛奇的特点,而在画面的整体构成中既出人意料又恰到妙处。同时,他尽量领会“二袁”等古人对山石表现的写意性,包括笔墨的粗细,干枯,浓淡,各种皴法的运用——如鬼面皴、小斧劈皴等。他对青绿山水设色的轻重、浓淡和层次对画面的影响也反复运笔体会,努力营造画面中的清逸之气。雪松说,后世工界画者,“二袁”最难攻克,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所以他对袁江、袁耀等作品心追手摹,徜徉期间,欲得其妙其雅。

当下,全国画界画的人少之又少,因此,雪松心仪界画、传承界画是有意义的。同时,他的《界画九黎城》等创作也开始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是值得赞赏的。石涛说:“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 我以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不仅仅对雪松,而且对许多艺术人来说都是不能回避的课题。

3

作品欣赏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云山高怀》 22.0cmx68.0cm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湖山幽居》 22.0cmx70.0cm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楼阁图》 46.0cmx43.0cm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以界尺引线 绘亭台楼阁|牟雪松

▲《幽居》 36.0cmx36.0cm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