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吕允山
南珍珠泉,史志有记载,艾芜的游记里详细地写到了它,可它却已消失多年,它到底在什么地方,让人费思量,于是有了一趟寻泉之旅,也借这个机会故地重游,找寻当年的记忆。
一个周六的下午,独自一人徜徉在南护城河边。横越琵琶桥,穿过“隔窗取水”雕塑的檐下,河岸边有一座小院,六角的院门,两侧红灯高挂,门口“泉水挑夫”正欲向院内送水。进得门来,便是步步高升的登“山”路。两侧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以小观大,颇有些“胸中有丘壑,方寸见千山”的韵味。数十步的功夫即至“山”顶。拾级而上,是一月亮门。门内矗立着六角攒尖顶的凉亭一座,额曰“听仙”。沿东边曲径通幽的围廊下行,内墙上是一幅幅济南老照片,外檐下是一盏盏的红灯高挂。转了两个弯,进入一个院子,北房是一座飞檐斗拱歇山顶的厅堂——五莲轩。
这会儿五莲轩内无人,四周是通透的大轩窗,宽大的茶案上一套典雅的茶具,临窗还有一个小小的书架,几本书懒散的在上边躺着,(我觉得还缺一把古琴)。我反客为主的坐到临窗的条凳上,俯瞰护城河的美景。
波光一闪,河中央的一面镜子般的清泉,惊艳了我的双眼!
平时只是平视这个泉子的存在,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如今俯视它时竟发现,平整如镜的池面,山石堆砌的不规则的池沿,大概是映着蓝天的缘故,它看上去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纯天然、去雕饰的蓝宝石,一块晶莹剔透,蓝汪汪,水盈盈,蓝得醉人的蓝宝石!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玻璃池子”。吕允山提供)
这个泉池,就是如今的五莲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都叫它“玻璃池子”,再早一些年百姓叫它五联池,更早一些的时节,文史资料记载中它叫南珍珠泉。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载:“南珍珠泉,城东南濠内,浮若珍珠。东注城壕,据清乾隆年间管世铭《城南诸泉记》记载:“胤嗣泉,……又东数十步,为南珍珠泉。……甃石为池,深可七、八尺,清澈见底。泉自沙际达于水面,如万斛珠玑,霏霏不绝。诸泉之观,此为最焉。味尤甘洌。”到了清末南珍珠泉就变成了并排的五个水池池形态,泉水如珍珠般上涌之池供人饮用,其余几池供人洗浣。这种多池并排的泉池形式一直存在了几十年,为我们记录得最为详细的便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文学家、作家艾芜。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县人,他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颇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集《南行记》,散文集《漂泊杂记》,最早把我国西南边陲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异域风情带到现代文学作品中,引起当时文坛的轰动。
1934年,在上海的艾芜应同学肖寄语之邀,携新婚妻子蕾嘉来济住了两月。就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游览了济南的三大名胜,到南护城河看黑虎泉、南珍珠泉,去泺口看黄河,一气儿写了五篇游记,发表在当时《申报•自由谈》上。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南珍珠泉。吕允山提供)
在《珍珠泉和黑虎泉》一文中,艾芜给我们详细地描绘出上世纪三十年代护城河中的南珍珠泉的风貌:“我们走着的这条街,叫做半边街,一边的街房位在很高的土基上面,进门去时,须登上好些石级。一边却是低下去了,第二层的楼屋,才可以和对面的房子平列。黑虎泉和(南)珍珠泉,都在低的这一面,所以去看的时候,均须走下好些的石级的。”
“下(南)珍珠泉的路,要钻过小城门洞似的那样的门,才能突然看见迎面站在天空下的城墙,和躺在城墙脚下的城壕沟。一路有人挑水上来,打我们身边闯过,把路淋得很湿。”
“泉在城壕沟边,用丈把长的石条,砌成五个小池。只有一个不住地冒出一串串的水泡来,上升程度极其迅速,仿佛一大锅刚要开沸的水一样。泉深三尺多,底下长满寸许高的绿色植物,将水映成清碧,水面则浮着薄薄的热气。冒出的水泡,作淡银灰色和淡蓝色两种,在碧水中上升的时候,非常好看,有的大如龙眼,有的小似樱桃,叫做(南)珍珠泉,实是名不虚传的。”
“站在泉旁看的时候,挑水的不断地走来用洋铁桶朝泉里取水,同时还有好些水漫到旁边的四个池里和城壕沟中,这可见(南)珍珠泉涌出来的水量,是很惊人的了。四个小池旁边,围着许多妇女洗衣,一片捶杵的声音,非常扰人听闻。”
这个南珍珠泉,其实就是现在的五莲泉,读了艾芜的文章,又查了相关的资料,才了解到,其实早些年,南珍珠泉是五个池子相连,百姓俗称“五联池”,今天的“五莲泉”这个名字大概就是是取了“五联”的谐音。从老照片上也可以看出,艾芜笔下的“小城门洞”就是半边街关帝庙下边的门洞子,镜头中的三个池子有百姓在洗衣服,台阶上、门洞下都有挑水的人们。
(如今的五莲泉。捕鱼达人007 /摄)
后来1964年护城河改造时,将五个池子合并成了一个大池子,为四方平整的池岸,周围砌以二层叠石,里层高出河面0.5米,外层高出0.3米,远望去像一块平放的大玻璃,老济南形象地叫它“玻璃池子”。泉水涌上池口,向四周漫溢,尔后二叠而下,落于河中,如同挂帘。当年笔者住在司里街,平时洗衣服,尤其是涮床单、被单都是从水胡同下去到“玻璃池子”冲涮。随着内圈池子里哗哗流出的水瀑,在二层石阶上连搓带涮,不一会儿衣物就冲洗得干干净净。
后来1986年护城河整修改造,泉池四周高耸出河面的平台和池口被拆去,改为不规则的泉池外形,山石以聚为主,叠砌成岛,高出水面,平整如镜的水面,映着蓝天,像一块晶莹的蓝宝石一般镶嵌在河中央,泉水从泉池的石缝中溢出,形成多个小的水瀑,以小见大,很有山泉流瀑的味道。泉漂亮了许多,但也离供人们亲水的岸边远了很多,再想和当年似的到护城河里洗衣服那是连门儿也没有了。
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泉池在物质生活意义上的的使用功能逐渐衰微,而精神生活层面上的景观功能在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愉悦的需要,一些亲民的实用之泉变成了美丽的观赏之泉。就拿五莲泉来说,从五联池到玻璃池、五莲泉,名字越来越雅。从五个小方池子,到一个平整如镜的大池子,再到如蓝宝石般的五莲泉,模样越变越漂亮,默默地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为我们建设美好生活的建设者,也应该感谢为我们记录泉城历史的作家们,循着他们的文字,我们还可以找得到老济南原来的模样。
作者简介:吕允山,济南知名作家,近些年专注济南老街巷和泉水的宣传推广与保护。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