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失多年的南珍珠泉竟藏在艾蕪的遊記裡

文 | 呂允山

南珍珠泉,史志有記載,艾蕪的遊記裡詳細地寫到了它,可它卻已消失多年,它到底在什麼地方,讓人費思量,于是有了一趟尋泉之旅,也借這個機會故地重遊,找尋當年的記憶。

一個周六的下午,獨自一人徜徉在南護城河邊。橫越琵琶橋,穿過“隔窗取水”雕塑的檐下,河岸邊有一座小院,六角的院門,兩側紅燈高挂,門口“泉水挑夫”正欲向院内送水。進得門來,便是步步高升的登“山”路。兩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以小觀大,頗有些“胸中有丘壑,方寸見千山”的韻味。數十步的功夫即至“山”頂。拾級而上,是一月亮門。門内矗立着六角攢尖頂的涼亭一座,額曰“聽仙”。沿東邊曲徑通幽的圍廊下行,内牆上是一幅幅濟南老照片,外檐下是一盞盞的紅燈高挂。轉了兩個彎,進入一個院子,北房是一座飛檐鬥拱歇山頂的廳堂——五蓮軒。

這會兒五蓮軒内無人,四周是通透的大軒窗,寬大的茶案上一套典雅的茶具,臨窗還有一個小小的書架,幾本書懶散的在上邊躺着,(我覺得還缺一把古琴)。我反客為主的坐到臨窗的條凳上,俯瞰護城河的美景。

波光一閃,河中央的一面鏡子般的清泉,驚豔了我的雙眼!

平時隻是平視這個泉子的存在,并不覺得有什麼特别,如今俯視它時竟發現,平整如鏡的池面,山石堆砌的不規則的池沿,大概是映着藍天的緣故,它看上去就像一塊碩大無比,純天然、去雕飾的藍寶石,一塊晶瑩剔透,藍汪汪,水盈盈,藍得醉人的藍寶石!

消失多年的南珍珠泉竟藏在艾蕪的遊記裡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玻璃池子”。呂允山提供)

這個泉池,就是如今的五蓮泉,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我們都叫它“玻璃池子”,再早一些年百姓叫它五聯池,更早一些的時節,文史資料記載中它叫南珍珠泉。崇祯十三年《曆城縣志》載:“南珍珠泉,城東南濠内,浮若珍珠。東注城壕,據清乾隆年間管世銘《城南諸泉記》記載:“胤嗣泉,……又東數十步,為南珍珠泉。……甃石為池,深可七、八尺,清澈見底。泉自沙際達于水面,如萬斛珠玑,霏霏不絕。諸泉之觀,此為最焉。味尤甘洌。”到了清末南珍珠泉就變成了并排的五個水池池形态,泉水如珍珠般上湧之池供人飲用,其餘幾池供人洗浣。這種多池并排的泉池形式一直存在了幾十年,為我們記錄得最為詳細的便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著名文學家、作家艾蕪。

艾蕪(1904~1992),原名湯道耕,四川新繁縣人,他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風格獨具,頗有影響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說集《南行記》,散文集《漂泊雜記》,最早把我國西南邊陲下層人民的生活和異域風情帶到現代文學作品中,引起當時文壇的轟動。

1934年,在上海的艾蕪應同學肖寄語之邀,攜新婚妻子蕾嘉來濟住了兩月。就這兩個月的時間裡,他遊覽了濟南的三大名勝,到南護城河看黑虎泉、南珍珠泉,去泺口看黃河,一氣兒寫了五篇遊記,發表在當時《申報•自由談》上。

消失多年的南珍珠泉竟藏在艾蕪的遊記裡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南珍珠泉。呂允山提供)

在《珍珠泉和黑虎泉》一文中,艾蕪給我們詳細地描繪出上世紀三十年代護城河中的南珍珠泉的風貌:“我們走着的這條街,叫做半邊街,一邊的街房位在很高的土基上面,進門去時,須登上好些石級。一邊卻是低下去了,第二層的樓屋,才可以和對面的房子平列。黑虎泉和(南)珍珠泉,都在低的這一面,是以去看的時候,均須走下好些的石級的。”

“下(南)珍珠泉的路,要鑽過小城門洞似的那樣的門,才能突然看見迎面站在天空下的城牆,和躺在城牆腳下的城壕溝。一路有人挑水上來,打我們身邊闖過,把路淋得很濕。”

“泉在城壕溝邊,用丈把長的石條,砌成五個小池。隻有一個不住地冒出一串串的水泡來,上升程度極其迅速,仿佛一大鍋剛要開沸的水一樣。泉深三尺多,底下長滿寸許高的綠色植物,将水映成清碧,水面則浮着薄薄的熱氣。冒出的水泡,作淡銀灰色和淡藍色兩種,在碧水中上升的時候,非常好看,有的大如龍眼,有的小似櫻桃,叫做(南)珍珠泉,實是名不虛傳的。”

“站在泉旁看的時候,挑水的不斷地走來用洋鐵桶朝泉裡取水,同時還有好些水漫到旁邊的四個池裡和城壕溝中,這可見(南)珍珠泉湧出來的水量,是很驚人的了。四個小池旁邊,圍着許多婦女洗衣,一片捶杵的聲音,非常擾人聽聞。”

這個南珍珠泉,其實就是現在的五蓮泉,讀了艾蕪的文章,又查了相關的資料,才了解到,其實早些年,南珍珠泉是五個池子相連,百姓俗稱“五聯池”,今天的“五蓮泉”這個名字大概就是是取了“五聯”的諧音。從老照片上也可以看出,艾蕪筆下的“小城門洞”就是半邊街關帝廟下邊的門洞子,鏡頭中的三個池子有百姓在洗衣服,台階上、門洞下都有挑水的人們。

消失多年的南珍珠泉竟藏在艾蕪的遊記裡

(如今的五蓮泉。捕魚達人007 /攝)

後來1964年護城河改造時,将五個池子合并成了一個大池子,為四方平整的池岸,周圍砌以二層疊石,裡層高出河面0.5米,外層高出0.3米,遠望去像一塊平放的大玻璃,老濟南形象地叫它“玻璃池子”。泉水湧上池口,向四周漫溢,爾後二疊而下,落于河中,如同挂簾。當年筆者住在司裡街,平時洗衣服,尤其是涮床單、被單都是從水胡同下去到“玻璃池子”沖涮。随着内圈池子裡嘩嘩流出的水瀑,在二層石階上連搓帶涮,不一會兒衣物就沖洗得幹幹淨淨。

後來1986年護城河整修改造,泉池四周高聳出河面的平台和池口被拆去,改為不規則的泉池外形,山石以聚為主,疊砌成島,高出水面,平整如鏡的水面,映着藍天,像一塊晶瑩的藍寶石一般鑲嵌在河中央,泉水從泉池的石縫中溢出,形成多個小的水瀑,以小見大,很有山泉流瀑的味道。泉漂亮了許多,但也離供人們親水的岸邊遠了很多,再想和當年似的到護城河裡洗衣服那是連門兒也沒有了。

時代是向前發展的,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随着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泉池在物質生活意義上的的使用功能逐漸衰微,而精神生活層面上的景觀功能在不斷提升。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愉悅的需要,一些親民的實用之泉變成了美麗的觀賞之泉。就拿五蓮泉來說,從五聯池到玻璃池、五蓮泉,名字越來越雅。從五個小方池子,到一個平整如鏡的大池子,再到如藍寶石般的五蓮泉,模樣越變越漂亮,默默地裝點着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感謝為我們建設美好生活的建設者,也應該感謝為我們記錄泉城曆史的作家們,循着他們的文字,我們還可以找得到老濟南原來的模樣。

消失多年的南珍珠泉竟藏在艾蕪的遊記裡

作者簡介:呂允山,濟南知名作家,近些年專注濟南老街巷和泉水的宣傳推廣與保護。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