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上四妖”李瑞清,一生从未拜师勤于临帖,书承家学别具一格

导语:李瑞清与曾熙、吴昌硕、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国画大师张大千、法家胡小石、吕凤子等皆出自其门下。

一代巨儒、 章草大家沈曾植说:“李道士有祝希哲之书才,丰存礼之书学”

海派巨匠吴昌硕说:“先生人品忠厚……先生朴学嗜古……先生精篆隶彝器砖瓦文字, 旁通六法……先生证阁帖之源流,辩狂草之正变……。”

忘年交曾熙说:“李仲子于古今书无不学,学无不肖,且无不工。其所以过人者,能以隶法穷古人荒寒之境”。

李瑞清在世时,就有人学习他的书法,著名的有:李健、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干等……可谓风靡一时。

“海上四妖”李瑞清,一生从未拜师勤于临帖,书承家学别具一格

李瑞清书《张猛龙碑》

01现代书法史上少有的苦学派

李瑞清自小就对金石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日渐培养出精到的鉴赏能力。“其对中国书画有独特的见解。”

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抚州人。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收藏家。其叔祖李联绣是道光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大理寺卿,其父李必昌在湖南为官30年,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人称荣禄公,虽是武将出身,但擅长文学。李瑞清早年是在湖南度过,后荣禄公又常驻守云南、广西等地办理边务,李瑞清亦曾随父居于云南、 广西。

因李瑞清父荣禄公在湖南为武陵县令,岳父余祚馨为湖南武陵人,所以李瑞清在二十五岁那年以武陵籍入试,考以文辞古朴以副榜第一名中举人,但因他原籍江西临川,故时人以冒籍相争议,李瑞清知道后毅然放弃。光绪十九年,李瑞清以江西籍再度入试,再次中举 一时传为佳话。次年参加会试,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获钦点翰林院进庶吉士,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李瑞清白幼就与书画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这与其李氏家族祖辈的传承有关,临川李氏一家是清代颇具影响的书香世家,在诗、书、画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其中对对李瑞清的影响最深是李宗瀚,他的金石收藏为李瑞清以后的金石道路提供了基础。

好的家世是其书学兴趣的开端,其勤习的态度才是成名的重要原因,他是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一名少有的苦学派,从十岁开始临习书法,家中所藏的金石拓片及书法给了他深刻的影响,而家长们对他的教导和督促,也成为他勤于临池的动力。

实际上李瑞清并未拜过师,他的书法师承可以说早期就是家学,后期全凭自己的探索和钻研,根据中国汉字的源流和书法演变的过程,找到了自己合适的研究对象,为今后的艺术旅程铺了一条新路。

因其人品书品俱佳,逐渐被人们所了解,成为了著名的北派宗师,时称“北李南曾”。他不仅能书会画,而且对金石、书画的鉴赏都有研究,所以求其书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海上四妖”李瑞清,一生从未拜师勤于临帖,书承家学别具一格

瑞清书《张黑女墓志铭》

02南北虽云殊途,碑帖理应并就

李瑞清自幼钻研六书,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大篆,至20岁学篆已然十余年,20到26岁又开始学习两汉碑碣,经过多年的学习后又学习楷书,体势成熟后,又学唐宋以来诸名家。

李瑞清一生学书认真、刻苦。他的书法取法高古,意境深幽,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兼备,能以篆籀之意行于北碑,字写得道劲、疏朗、有金石味。

李瑞清早期书风受到何绍基的影响,其父李必昌在湖南为官30年,所以李氏早年是居住于湖南,当时何绍基的书风风靡整个湖南,受其影响极深。

李瑞清的隶书皆是自学于何书。他的作品临《张黑女墓蠡铭》,虽学何的笔法,但用笔坚毅刚劲,笔锋外露,全以方笔书写,碑笔可刻,李氏曾说:“《黑女志》道厚、精古,北碑中之全以神味胜。”可见李瑞清在临摹何绍基的同时还是参考了原碑帖的“神”,可谓与何同亦不同。

李瑞清初习魏书是为陶法,但李氏在陶的方笔基础上加入大篆笔法书写魏书,既推陈又出新,许多人由此误解李以魏书为最佳书,其实魏书并不能代表李瑞清书法的最高成就。

李瑞清在运笔上有邓石如之风,字体刚劲见血肉,书碑实笔可刻。在全面研究过金石书风的基础上,他将篆籀笔法施之于六朝碑,李瑞清分析了历史上碑学与帖学的情况后,认为“大约汉、魏至唐,无不重视碑。南朝士大夫雅尚清谈,挥尘风流,形诸简札,此帖学之萌芽也”。

作为碑学家的李瑞清,对“六朝诸碑,靡不备究”,学北碑二十年的体会是“南北虽云殊途,碑帖理应并就”。他将刚劲的北碑参以圆转的大篆,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雅致的韵味。

对于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究,李瑞清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勤奋的练习,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石书风。他那种骨力道劲的北碑书法在清末民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晚年李瑞清在沈曾植等人得建议下,以碑笔入帖,临摹了许多法帖,以汉简笔法临写章草,卓有成就。明代以后,盛行章草,他意欲复兴章草,独树一帜。这一时期,李氏闭门谢客,专门对帖学作了深入的研究,于碑学手眼并重,对碑帖源流独具慧眼,且时有辩证。

李瑞清赞同碑帖相融,但主张以碑之笔法入帖,反对以帖之笔法入碑。因为“余每临帖以碑笔求之,辄十得八九,若但拘守橐帖,无异向木佛求舍利子,必无之事,不可不知也。”李瑞清于篆隶六朝文字无所不精,又以魏书笔法入帖,从二王到唐宋直至赵子昂、董其昌等一切行草书都缀以题记,或对阁帖源流加以论述,或对狂草的变体做出考证。

另外, 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瑞清的行书受到黄庭坚的影响,李氏在临摹之时不但将山谷的特点纳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更推陈出自己的新意,这时李氏的作品有夸张的长画也表现出纳碑入贴的颤笔,黄庭坚表现的是锋利、瘦硬风格,而李氏的作品顿笔明显,较之黄山谷更显古朴。

“海上四妖”李瑞清,一生从未拜师勤于临帖,书承家学别具一格

李瑞清书《黄州寒食诗跋》

结语:

每个书法家的风格都和执笔用笔方法有密切联系。如苏东坡的“石压蛤蟆”体就和他运笔迟缓和偃卧有关;何绍基的书法风格也与回腕执笔法有关。

李瑞清的书风在当时独具特色,与他的执笔和用笔方式有密切相关。然而书法的个性一旦太强烈,总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李瑞清的颤掣使他书写形成习气,而且没有了书写性,失去了自然的书写效果。这一问题我们下次再探讨吧。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