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李瑞清與曾熙、吳昌碩、黃賓虹并稱“海上四妖”,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碑派書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國畫大師張大千、法家胡小石、呂鳳子等皆出自其門下。
一代巨儒、 章草大家沈曾植說:“李道士有祝希哲之書才,豐存禮之書學”
海派巨匠吳昌碩說:“先生人品忠厚……先生樸學嗜古……先生精篆隸彜器磚瓦文字, 旁通六法……先生證閣帖之源流,辯狂草之正變……。”
忘年交曾熙說:“李仲子于古今書無不學,學無不肖,且無不工。其是以過人者,能以隸法窮古人荒寒之境”。
李瑞清在世時,就有人學習他的書法,著名的有:李健、胡小石、呂鳳子、張大幹等……可謂風靡一時。

李瑞清書《張猛龍碑》
01現代書法史上少有的苦學派
李瑞清自小就對金石書畫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是以日漸培養出精到的鑒賞能力。“其對中國書畫有獨特的見解。”
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撫州人。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收藏家。其叔祖李聯繡是道光年間翰林院侍講學士、大理寺卿,其父李必昌在湖南為官30年,曾任長沙司馬攝武陵縣令,人稱榮祿公,雖是武将出身,但擅長文學。李瑞清早年是在湖南度過,後榮祿公又常駐守雲南、廣西等地辦理邊務,李瑞清亦曾随父居于雲南、 廣西。
因李瑞清父榮祿公在湖南為武陵縣令,嶽父餘祚馨為湖南武陵人,是以李瑞清在二十五歲那年以武陵籍入試,考以文辭古樸以副榜第一名中舉人,但因他原籍江西臨川,故時人以冒籍相争議,李瑞清知道後毅然放棄。光緒十九年,李瑞清以江西籍再度入試,再次中舉 一時傳為佳話。次年參加會試,中進士。光緒二十一年獲欽點翰林院進庶吉士,改道員,分江蘇,攝江甯提學使,兼兩江師範學堂監督。
李瑞清白幼就與書畫結下了深厚的情緣,這與其李氏家族祖輩的傳承有關,臨川李氏一家是清代頗具影響的書香世家,在詩、書、畫界都有一定的名氣。其中對對李瑞清的影響最深是李宗瀚,他的金石收藏為李瑞清以後的金石道路提供了基礎。
好的家世是其書學興趣的開端,其勤習的态度才是成名的重要原因,他是中國現代書法史上一名少有的苦學派,從十歲開始臨習書法,家中所藏的金石拓片及書法給了他深刻的影響,而家長們對他的教導和督促,也成為他勤于臨池的動力。
實際上李瑞清并未拜過師,他的書法師承可以說早期就是家學,後期全憑自己的探索和鑽研,根據中國漢字的源流和書法演變的過程,找到了自己合适的研究對象,為今後的藝術旅程鋪了一條新路。
因其人品書品俱佳,逐漸被人們所了解,成為了著名的北派宗師,時稱“北李南曾”。他不僅能書會畫,而且對金石、書畫的鑒賞都有研究,是以求其書畫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
瑞清書《張黑女墓志銘》
02南北雖雲殊途,碑帖理應并就
李瑞清自幼鑽研六書,10歲左右就開始學習大篆,至20歲學篆已然十餘年,20到26歲又開始學習兩漢碑碣,經過多年的學習後又學習楷書,體勢成熟後,又學唐宋以來諸名家。
李瑞清一生學書認真、刻苦。他的書法取法高古,意境深幽,上追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兼備,能以篆籀之意行于北碑,字寫得道勁、疏朗、有金石味。
李瑞清早期書風受到何紹基的影響,其父李必昌在湖南為官30年,是以李氏早年是居住于湖南,當時何紹基的書風風靡整個湖南,受其影響極深。
李瑞清的隸書皆是自學于何書。他的作品臨《張黑女墓蠡銘》,雖學何的筆法,但用筆堅毅剛勁,筆鋒外露,全以方筆書寫,碑筆可刻,李氏曾說:“《黑女志》道厚、精古,北碑中之全以神味勝。”可見李瑞清在臨摹何紹基的同時還是參考了原碑帖的“神”,可謂與何同亦不同。
李瑞清初習魏書是為陶法,但李氏在陶的方筆基礎上加入大篆筆法書寫魏書,既推陳又出新,許多人由此誤解李以魏書為最佳書,其實魏書并不能代表李瑞清書法的最高成就。
李瑞清在運筆上有鄧石如之風,字型剛勁見血肉,書碑實筆可刻。在全面研究過金石書風的基礎上,他将篆籀筆法施之于六朝碑,李瑞清分析了曆史上碑學與帖學的情況後,認為“大約漢、魏至唐,無不重視碑。南朝士大夫雅尚清談,揮塵風流,形諸簡劄,此帖學之萌芽也”。
作為碑學家的李瑞清,對“六朝諸碑,靡不備究”,學北碑二十年的體會是“南北雖雲殊途,碑帖理應并就”。他将剛勁的北碑參以圓轉的大篆,既有陽剛之美,又有雅緻的韻味。
對于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究,李瑞清豐厚的人文素養和勤奮的練習,終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金石書風。他那種骨力道勁的北碑書法在清末民初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晚年李瑞清在沈曾植等人得建議下,以碑筆入帖,臨摹了許多法帖,以漢簡筆法臨寫章草,卓有成就。明代以後,盛行章草,他意欲複興章草,獨樹一幟。這一時期,李氏閉門謝客,專門對帖學作了深入的研究,于碑學手眼并重,對碑帖源流獨具慧眼,且時有辯證。
李瑞清贊同碑帖相融,但主張以碑之筆法入帖,反對以帖之筆法入碑。因為“餘每臨帖以碑筆求之,辄十得八九,若但拘守橐帖,無異向木佛求舍利子,必無之事,不可不知也。”李瑞清于篆隸六朝文字無所不精,又以魏書筆法入帖,從二王到唐宋直至趙子昂、董其昌等一切行草書都綴以題記,或對閣帖源流加以論述,或對狂草的變體做出考證。
另外, 我們還可以看到李瑞清的行書受到黃庭堅的影響,李氏在臨摹之時不但将山谷的特點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更推陳出自己的新意,這時李氏的作品有誇張的長畫也表現出納碑入貼的顫筆,黃庭堅表現的是鋒利、瘦硬風格,而李氏的作品頓筆明顯,較之黃山谷更顯古樸。
李瑞清書《黃州寒食詩跋》
結語:
每個書法家的風格都和執筆用筆方法有密切聯系。如蘇東坡的“石壓蛤蟆”體就和他運筆遲緩和偃卧有關;何紹基的書法風格也與回腕執筆法有關。
李瑞清的書風在當時獨具特色,與他的執筆和用筆方式有密切相關。然而書法的個性一旦太強烈,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李瑞清的顫掣使他書寫形成習氣,而且沒有了書寫性,失去了自然的書寫效果。這一問題我們下次再探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