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色湖光万顷秋(读史专栏作者)
南北朝著名混混、历史上唯一的宇宙大将军侯景,是羯族人。
幼时遇贵人
北魏末年,爆发了六镇起义,事情发生在鲜卑人聚居的地方,而侯景便是在这鲜卑六镇长大的。
幼年时期,侯景结识了很多六镇子弟,这些人中便有后来响当当的人物,比如:北齐神武帝高欢、名将慕容绍宗。
俗话说,人生一大幸事就是有贵人相助,而侯景一口气便遇上了两位贵人。高欢和慕容绍宗对侯景一生的影响很大,高欢就不用说了,侯景未来便是高欢身边数一数二的猛将。
而慕容绍宗,更是侯景的师父。世人都道:慕容绍宗兵法了得。侯景知道后,就缠着慕容绍宗,死活都要跟他学兵法。这一学可不得了,人家直接就出师了。
要说,侯景一定是有军事天赋的,否则慕容绍宗怎么不教别人,偏教他。反正不管怎么说,据历史记载,等侯景学会了以后,跟慕容绍宗再谈论兵法时,慕容绍宗也赢不了他。
不断“跳槽”的年轻人
青年时期的侯景遇上了六镇起义,很快北魏王朝越来越乱,六镇子弟揭竿而起,想要推翻北魏王朝,侯景便顺势投入到割据一方的鲜于修礼手下。
不过,当年的鲜卑六镇有很多“军阀”,鲜于修礼只是其中的一个,历史再次上演了大鱼吃小鱼的事情,各方势力相互攻伐,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华夏大地狼烟四起、群魔乱舞。
不久,鲜于修礼跟葛荣对上了,但他并非葛荣的对手。最终,葛荣收编了侯景等人,侯景摇身一变,成了葛荣的手下。不过,这还没有完,相对于侯景以后的经历而言,这次跳槽只是他人生中的小插曲。
当时拥有最大实力的是尔朱荣,后来,尔朱荣打败葛荣,侯景便又成为尔朱荣麾下大将。这一次,他碰见老朋友了,高欢和慕容绍宗也在尔朱荣这里。
要说尔朱荣此人,妥妥的一代雄主啊,看看人家的手下都是什么成色就知道了:高欢、宇文泰、侯景、慕容绍宗、贺拔岳、贺拔胜、于谨、赵贵、李虎、李弼、侯莫陈崇、达奚武。
这群人现在看着没啥,但要说他们以后的成就,单拎出一个都能吓一跳,比如宇文泰,西魏的NO.1;贺拔岳,宇文泰曾经的老大;还有高欢等人就不用说了;赵贵、李虎等是北周未来的八柱国之一。
这哪是一群小弟啊,分明就是王炸。此时的尔朱荣,几乎集结了未来主宰天下的全部人才。而侯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毕竟自己的同事们一个比一个牛,自己怎么好意思不进步呢?
凭本事成为“河南王”
尔朱荣死后,高欢夺权,得到了尔朱氏的大部分势力,贺拔岳则带着宇文泰等人割据关中。
此时的侯景,惊叹于高欢的狼子野心,同时也投靠了自己这位儿时的小伙伴。
之后,高欢建立东魏,跟宇文泰的西魏形成东西对峙局面,侯景成为了高欢手下大将。在几次讨伐宇文泰的战争中,侯景屡立战功,受封吏部尚书、定州刺史、濮阳郡公,掌管河南一带军务,此时的侯景是个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一人造反,三国出兵
然而,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一场玩笑。公元547年,高欢去世,嫡长子高澄继承其父衣钵。侯景觉得时机已到,可以造反了。
高欢在时,侯景不会反,因为侯景见识过高欢的心机手腕,但高欢死后,侯景不会把高澄放在眼里,再加上侯景本人是有野心的,所以高澄一定压不住他。
这一点,侯景心里明白,高欢心里,也明白,为此,高欢早早便将能牵制侯景的计策告诉了自己的继承人高澄。
不出高欢所料,在其去世后,侯景割据河南,起兵造反。他知道光靠自己一人之力,要对抗高澄的整个国家是很难的,因此侯景早就找好了外援:西魏的宇文泰和南梁的萧衍。
此时的南北朝,就是三国并立的局面,其实力由大到小分别是:南梁、东魏、西魏。侯景把第一名和第三名拉在一起,攻打第二名,可见其心思谋略,不愧为当世名将。
而看着侯景这么不给面子,高澄也是火大,很快便派出了慕容绍宗去打侯景。慕容绍宗是侯景的师父,这张牌便是高欢留给他的。高欢告诉高澄,侯景的克星是慕容绍宗,只要高澄肯重用慕容绍宗,侯景不足为患。
果然,慕容绍宗是了解侯景的,他当年就看出了侯景的军事才能,知道他兵法了得,战术无双,但他有个缺点,那就是战略眼光不够,说白了,就是侯景不能打持久战。因此,慕容绍宗一去,就跟侯景拼消耗,这下,侯景还真不是他师父的对手,毕竟他师父身后是一国,而他呢,只有河南一带是他的。
即便如此,侯景在南梁和西魏的支援下,勉强撑了下来。但是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南梁率先崩盘了。
其实,梁武帝萧衍很仗义地派出了两支军队,一支是正面支援侯景的,另一支是萧衍的侄儿萧渊明带领,准备绕过慕容绍宗,向着东魏的纵深前进,结果,这支军队却被东魏军打得落花流水,萧渊明被俘,南梁只能撤兵。
南梁一撤,眼见着侯景胜算不大,宇文泰也很不仗义地撤兵了,无奈之下,侯景只能跟着梁军逃至南梁。
败走南梁
侯景逃至南梁后,梁武帝萧衍并没有亏待他,让他在寿阳安顿了下来,并封他为豫州牧。
其实萧衍的用意很明确,就是想让侯景给他看门,既然侯景是北方的盖世名将,那就让他守在梁国的北方大门,这样高澄和宇文泰便打不进来了。
老实说,这想法是很好的,不过,事情坏就坏在了萧衍的侄儿萧渊明身上。
萧渊明被俘以后,高澄就好吃好喝地供着他,不为别的,就是让他给萧衍写信,信的内容自然就是让萧衍跟他议和了,然后顺便把判臣侯景交出来。
萧衍呢,他内心深处是不想动侯景的,毕竟侯景是他手上的一张好牌,不过这萧渊明却是萧衍最宠爱的侄儿,所以,萧衍觉得,人是一定要救的,但侯景是不能给的。这么一想,萧衍便决定跟高澄虚与委蛇一番。
不过萧衍这边一松口,侯景就坐不住了,毕竟对于侯景来说,若是萧衍把他卖了,那他就真的会死无葬身之地。
为了一探虚实,侯景找人模仿高澄的口气写了封信交给萧衍,意思便是让萧衍用侯景换萧渊明,没想到,萧衍收到信,立刻答应了下来。
侯景当然不知道萧衍是骗高澄的,所以当他收到这封信时,会是什么心情就不难猜了。侯大将军气愤之极,心想,既然你萧衍无情,就别怪我无义了。
八千骑兵攻占梁国
随后,侯景在寿阳抓壮丁,加上他从北方带过来的人马,好不容易,凑齐了八千人,就在此时,侯景下令攻打南梁都城建康。要么说人家是当世名将呢,就八千人还敢单挑一国,还是实力最强大的一国,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勇气。
然而,最让人跌破眼镜的居然是南梁,因为侯景真的凭着这临时起兵的八千人,打到了建康城,并活捉萧衍与其太子萧纲。
其实,侯景的成功是建立在南梁那帮手握重兵的藩王身上的,那帮天潢贵胄都不愿意看着太子萧纲继位,现在,有了侯景当这出头鸟,只要他把梁武帝萧衍给杀了,再除掉萧纲,那这帮人,都有当皇帝的资格了。
侯景便是算准了这一点,才敢起兵。
自立为王
没过多久,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紧接着,太子萧纲被杀,南梁藩王们揭竿而起,讨伐侯景。
此时的侯景自立为汉帝,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大肆诛杀萧氏子孙和王谢顶级世家。再随后,侯景被王僧辩和陈霸先打败,最终亡于湘东王萧绎之手。
侯景,生于乱世,漂泊不定,一生都在逆流而上。有人说他是杀人如麻的疯子,有人说他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也有人说,他谁被那个时代的人抛弃的可怜虫。
但是,不论历史如何评说,他的成就无法忽视。他在东魏时,对抗西魏大军;造反时,对抗东魏大军;寿阳起兵时,对抗南梁大军。他一个人几乎硬刚过当世所有名将,可见其战斗力之强,难怪人说侯景是羯族人最后的荣光。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经典中国通史》(16册) ¥18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