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之间的关系,想必大家也是清楚的,人们在感叹二人的情谊之时,却总是忽略了杜甫其实还有一位至交好友,那就是高适。高适也是盛唐时期一位诗人,而且他的作品雄健又有气势,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三人一起被人们称之为“边塞四诗人”,也是诗坛的领军级人物。

说道盛唐诗人圈,实在是错综复杂,李白、王维、岑参、高适、王昌龄、孟浩然、裴迪、杜甫等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也都或多或少有过交集。而高适和杜甫的感情,其实还跟李白有关。当时李白玄宗被赐金放还(就是被皇帝炒鱿鱼)到了洛阳,在洛阳,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见面,他们一见如故,并相约第二年再一起同游,就是他们第二次同游,就遇到了高适,他们三个人当时都很有才华,志趣相投,那次同游也算是佳话。可到后来,因为李白站错了队,成了高适的阶下囚,杜甫则和高适一直保持亲密的朋友关系,晚年的杜甫还多次得到过高适的扶持。
而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是高氏写给杜甫的一首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与杜甫是至交好友,但是在仕途之上,两个人的境遇却是千差万别,相比于杜甫,高适实在是太幸运了。大家也知道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他到了成都,并在这里生活了5年时间,这是杜甫的不幸,但是也是如今成都的荣幸。因为大名鼎鼎的成都草堂就是他所居住了近4年的地方,在这几年中杜甫在这里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经典诗作,如今也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而高适就不一样了,在壮年之时,他与李白杜甫曾三人一起同游,在分开之后,他不仅科举得中,而且还受到了李林甫的重视。最巧的是在李林甫倒台前的一年,他就已经辞官,而且进入了哥舒翰幕府成为那里的幕僚,这样他不仅避开了对李林甫党的清扫行动,而且还成功地得到了当时名将的庇护。
虽然杜甫仕途不顺,但是看到好友过得好,他也为对方感到开心,会写信给高适表达自己替高适开心的心情。在760年,高适到了蜀州任职,杜甫得之后特意前去探望,此时高适已经年近60,而杜甫也已到半百之龄。两人这一次见面都感到分外激动,分别之后两人也一直书信来往不断,无数诗歌在此诞生,而在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人日”(中国传统节日,在正月初七那天)那天,高适又想起了杜甫,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这首诗一共有12句,每4句为一段,分为三段。在这首诗的第1段中,高适就非常直白地写出了对友人、对家乡的那种思念,而且他这种思念也不是狭义上的思念,而是将个人感情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是思念杜甫,也是思念那饱受战乱的中原,因为那里是他们的故乡,这也正是这首诗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在这首诗的第2段中,他则在信中通过对初春柳条弄色、梅花满枝的风物描写,向杜甫倾诉了自己内心的那种苦闷之情。虽然柳枝已经开始变绿了,但是此时远离故乡,却不能看见,梅花虽然已经开,满了枝头,此时却让人断肠。这样的景色落到谁的眼中都是美丽的,可是在诗人看来,景再美也不是故乡的美景,而故乡此时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又怎能高兴得起来呢?更何况此时无论是自己,还是杜甫亦或是国家的命运都沉浮未定,让人感到担忧。
而在这首诗的最后一段中,则是诗人的忏悔,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也不甘心自己就这样无所事事,那样实在是有负案头的书卷和腰间的佩剑。现如今已经是满头白发之年,却还是在这刺史之位,无用武之地,实在有愧于朋友杜甫的夸赞。实际上诗人觉得愧对的并不仅仅只是杜甫,还有对国家之事的那种无力,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纵观整首诗并没有什么生僻字,也没有多么华丽的语言,可是却是句句都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国家危难之中,却恨无用武之地,此时朋友间互相的抚慰,或是最能打动人的。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各类平台,尤其是公众号,一经发现将投诉到底,原创不易,请勿让好的诗词赏析在抄袭中变了味道。